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2014-08-16孙钟玲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新媒体培养

孙钟玲

摘要: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受众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征。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需要从队伍建设、新媒体培育这些非常多的面来进一步做好。

关键词:新媒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现在常常用马克思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年轻人,培养一群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群体,不仅是有关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和社会长期稳定,而且也是自己的成长和我们自己本身的价值实现。目前,培训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群体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作为代表的从本质上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文化信息的交流有着很打的影响。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到 2013年7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到5.91亿,手机用户达到4.64亿。网络、移动电视、手机用它特殊的能力大大地把哪些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吸引着,已经成为学生获得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非常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通讯方式,原始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概念模型,通过这些来影响他们的对价值取向的构建。

一、新媒体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主要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作为基础、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大家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大致可分为“传承论”“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与“一言難尽论”。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研究者们也是各执一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公众接触最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网络媒体,一类是以手机为终端的手机媒体。

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有几个特征: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传播空间广,传播信息大,传播互动性强。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速度上的限制,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达到了信息及时传播的功能,在传播的内容和速度上都实现了质的跨越。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每一个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也使得新媒体变得复杂多变,极具虚拟性。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概述

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骨干、青年等组织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坚定党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党积极分子,理论研究和骨干在学术科技、文化和体育优秀成果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是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全职干部;年轻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

二、新媒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更加方便,信息传播更丰富、更层次的不同群体来满足需求。活跃的媒体技术在大学生面前可以更及时、更迅速地了解国内外的各种信息,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知识,思想,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其次,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更方便和快速,内容也更加充实,因此大学生现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也更加地自主,有利于大学生关于效率观念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第三,新媒体技术集声、光、电于一身,使用图、文、声、像等方式,将信息直接又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立体思维等。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西方国家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新媒体对我国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一些反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渗透到中国,如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西方现在的大学生。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产生动摇,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个性开放,崇尚自由,而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大多都是匿名制,大学生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恣意发表言论等,污染网络等新媒体环境。长此以往,削弱大学生个人自制力,影响道德价值判断。

2、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不断改变着,它的行为方式也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在发生着改变,而且对大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是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往的课程学习,大多是指实体的课堂学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相应的地点由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以前的老的学习方面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科技大发展有很多的方式大学生可以利用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是阅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往,大学生都是去图书馆进行期刊文献和图书的阅读,但这种阅读方式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也应运而生,这为大学生阅读各类资料提供了便捷。第三,课外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往,大学生学习交流都是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座谈等交流方式。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除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外,大学生还能其它模式进行交流比如网上论坛、即时通讯等途,破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但是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大学生已经学会了学习,如今,有的大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是通过网络搜索答案,而不是运用自己所学进行思考去解答题目;有的大学生在写学术论文时,未经自己动手实践或者亲历调研,而是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资料和数据拼凑成文。这对于身处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诚信,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长久下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反而会深受其害,出现下滑。

3、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生活习惯最突出的变化是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BBS论坛、即时通讯QQ、手机飞信、微博、微信等极大地拓宽了以往的沟通渠道,扩大了大学生交往的范围。在新媒体环境下,交流大多采用匿名方式,相对以往,这样的方式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轻松和便捷。许多大学生还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带到新媒体上,通过新媒体跟同学、老师、家长联系,这样不仅仅有方便性而且效率也非常高,而且也保护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有不少大学生利用网络“地球村”的特点,在网络上结识了来自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朋友。有些时候现实生活和充满在网络,比如:在网上恋爱等。在新媒体的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一些很多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娱乐行为也从线下更多地变成了线上活动,他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听歌、观摩影视节目;同时,手机、网络等还提供了各类游戏,很多的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喜好,通过新媒体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式。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悄然成风。

新媒体对于我们来说有利也有弊。在新媒体中有一些特征,纵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大好处,但是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新媒体的虚拟特征和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用一些不靠谱的语言来骗大学生。有的学生警惕性不高,对于这些没有一定的了解,没有自我保护的模式所以就非常容易被骗。

一句话说,新媒体有利也有弊,对大学生的一些方面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好的影响。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很容身受到诱惑,不利于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新媒体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技术拓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渠道

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成熟,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给了一定的承载体,也加大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方式。新媒体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以最大可能地在新媒体上得到传播。同时,网络具有交互性,通过互联网,教育者能及时看到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现实需求,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及时、有根据、有针对性地调整、改变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

2、新媒体技术增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感染性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及其具体表述具有一定的学理性和理论性,这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显得比较晦涩,不够通俗生动,让人难以理解。而新媒体环境下,能够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方式,通过多维炫彩夺目的图片、逼真优美的声音、活泼生动的视频,就能让干涩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性,增强感染性。

3、新媒体技术提高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针对性

每个青年大学生的出身、家庭环境、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由于个体之间的明显差异,这让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不一样。但是传统的媒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都是以同一个主题对大家进行集体教育和宣传,这种“目中无人”的传播方式毫无针对性,直接忽视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在新的媒体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和传播。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另外,新媒体还具有互动功能,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反馈和意见,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不同的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不同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

(三)新媒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的挑战

1、“去中心化”加大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难度

以往,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都是通过传统传媒或者教师,这些信息原则上是经过层层和过滤,因此大学生很少接触到不良信息。然而,新媒体背景下,传播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已经成为了“地球村”,这就使得信息发布和使用非常自由,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这种情况下,要对信息进行监管和把关就很难,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不良信息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甚至动摇他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因此“去中心化”给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培养加大了难度。

2、“虚拟性”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和人格障碍

新媒体的虚拟空间让青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提供了很多的空间,有些不能满足的东西以及欲望和要求,在这个空间下他们都能找到并且满。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长时间上网世界的交往与交流,现实世界中各种活动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疏于跟现实世界中的人沟通和交流,不爱交流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这样就很大的造成了心理的极其不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都不用真实的姓名的方式交流的,这样的交往方式无法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容易被欺骗。长期在网络中的学生,会很难自拔的,非常容易把显示与网络想混,在游戏中的一些方式带到现实中来,会造成很多的影响,缺乏安全感,出现多疑、防范、恐惧等心理,甚至严重的出现个体行为麻木、冷漠等。

3、“不对称性”的消逝削弱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的话语权

这让受教者有了弥补差距的内在学习动力。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年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并非都是新媒体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媒体技术水平相对比较差、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意识比较淡薄。大学生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旺盛的时候,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早就是得心应手。在多媒体背景下,他们可以找到各种信息,在这样多元的信息影响下,他们会发现老师也不过如此,老师讲解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找到,这就造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话语上“霸权”的消逝和减弱。

三、新媒体背景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一)积极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队伍建设

1、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队伍的工作理念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的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他们是青年群体中的领头羊。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者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必须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教育工作的束缚,树立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新观念。

2、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就是对新媒体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反映在关于新媒体的知识、态度和能力上。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在对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过程中对新媒体的熟悉、运用及其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和运用。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要依托新媒体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能力。

(二)依托新媒体搭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平台

1、依托BBS论坛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BBS (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务)是互联网上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布告栏或板块中,阅读他人的意见或者发表个人的看法,其他人也可以随时问应。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BBS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BBS已成为各个高校交流思想、宣传教育、反馈舆情、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应将BBS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2、依托“微博”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微博客是一种基于web2.0的新型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移动设备等及时更新并发布博客。“微博”自2006年诞生以来,就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并迅速风靡于全世界的网络用户。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微博的用户数量已达到3.3亿,其中大学生是主要的使用群体。微博不仅形式精简,使用功能强大,而且交流方式草根化,没有门槛设置,所以它深得大学生喜欢。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要利用“微博”所提供的强大功能和大学生身发展需要交互作用,依托微博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3、依托QQ、微信等即时通讯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业务。个人级应用的IM代表有: 百度Hi、腾讯QQ、微信,易信,来往,新浪UC、网易CC、网易泡泡、Skype、Lync、FastMsg、蚁傲、Active Messenger等。随着微信的崛起,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手机网民的手机应用使用中,即时通讯已经达到85.7%,远远高于其他应用。可见,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信息通信工具,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最为典型的是微信,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即时通讯,其次是QQ、飞信等。这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胡洪彬.Web2.0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性选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5)

[3]石国亮.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于24名在校本科生的一種质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4]王雯姝、邓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养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5]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猜你喜欢

新媒体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