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对促进体育运动后生理机能恢复的积极作用

2014-08-16朱刚王玉祥

2014年17期
关键词:恢复太极拳

朱刚 王玉祥

摘 要:体育运动后,因运动性疲劳引起的机体损伤逐年增多。本文就太极拳对与机体运动相关的多系统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太极拳在体育运动后生理机能恢复机制,由此促进太极拳对竞技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太极拳;生理机能;恢复

前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可以从整体上锻炼调整人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无论在疾病恢复还是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近年随着竞技体育项目普及与水平提高,运动员肢体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重,由运动性疲劳引起的机体损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太极拳由其强调动作柔和,肌肉放松,思绪宁静的特点,作为运动后缓解运动恢复的有效方法逐渐被认可。本文就太极拳对与机体运动相关的多系统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太极拳在体育运动后生理机能恢复机制,由此促进太极拳对竞技运动的发展。

一、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促进血液循环

在强烈的运动后机体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外周血管收缩的应激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时间的增加往往导致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心脏负荷增加。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因此在运动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如游泳、按摩等可以迅速的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减少心脏后负荷,恢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机能。太极拳作为一个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不同水平练习者在能量消耗、心率、摄氧量和潮气量都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目前研究显示太极拳练习可能通过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够安静心率,减少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平均动脉压和舒张压。同时体现在心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等方面的心脏功能则升高。这种积极的生理效应同样体现在剧烈运动后对心血管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作用。太极拳与其他的锻炼不尽相同,更强调的是腹式呼吸而增大膈肌的运动。隔肌的舒张与收缩而使横隔上升下降幅度加大。胸廓和腹腔的交替压力变化有助于外周静脉和淋巴管扩张,加快血液回流,从而增加心脏有效射血。同时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要求的肌肉放松,肢体伸展运动协调有序同样有助于外周毛细血管的开放,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此外太极拳运动“神聚心静”的特点更重视血管的神经调节作用,引导人体进入最佳的生理活动状态使舒血管物质释放增多,以上的多种生物效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机体代谢,减轻运动型疲劳。

二、增加肺通气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

在竞技运动中剧烈运动带来的糖原无氧酵解的产生大量的H+,乳酸,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是诱导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运动后恢复期,乳酸的消除速度受休息方式影响。研究证明进行轻度的活动比静止休息方式机体乳酸清除速度快。因为轻量活动时,血液循环较快,输送至肌肉中的氧成分较静坐时多,肌肉中有氧代谢水平也较高一些,有利于乳酸消除。由于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锻炼,呼吸深度加强,潮气量明显增加,同时频率减慢,保持肺组织弹性,最大限度增大胸廓活动度和肺活量,这种活动可使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在呼吸次数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保证充分的肺微循环毛细血管与组织的O2与CO2的交换,达到有效增加有氧呼吸的目的。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员在定量运动后组织的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说明在运动中血液载氧能力提高,能够提供机体组织更多的氧,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组织的H+,乳酸产生,减少酸性代谢产物的不良生效应。因此从肺部气体交换的角度可以看出的太极拳恢复练习能够更有效的减轻运动性疲劳。

三、调节“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功能

竞技运动情景是一个充满威胁,压力和挑战性的运动,能引起运动员高水平的应激反应。一定水平的应激刺激可以促使,但是过高强度的、持续水平的应激刺激则产生消极的反应,会逐渐削弱运动员的技术,以及增加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激活是是机体对应激的最重要的适应性反应,不仅可以引起糖皮质类固醇(GC)分泌增加,而且促进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水平的升高,从而有利于机体动员能量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但是由应激诱导的“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持续激活则通过激素的细胞毒作用产生多种病理效应。因此运动后“丘脑-垂体-内分泌”分泌功能及时恢复至正常水平是促进正常机体代谢恢复至生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太极拳的特点是“松、静”,特别是练习过程要求心神安宁、思想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精神的紧张状态,大脑支配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半抑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负反馈活动增加,减少体内T3、T4,糖皮质激素的高水平状态,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介质的兴奋作用,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对健康人群的研究显示,太极拳练习明显降低刺激性应激后皮质醇水平,α淀粉酶和心率。

同时剧烈运动后ATP浓度大幅度降低,ATP/ADP比值增大,同时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由此产生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出现倦怠、精神不振、睡眠紊乱等疲劳症状。这对中枢神经的抑制性作用,太极拳运动中通过,形意结合,意识引导动作,大脑放松入静与身体放松运动相结合,改善了神经控制过程,同时也减少了运动过程中的ATP能量损耗,使本体感觉皮质部位的兴奋抑制过程在一定时间内能严格地、有节奏地转移,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的配合,感受器能更准确的摄取外界信息。同时能够增强神经系统的扩散性,解放第二信号系统,使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及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集中状态,而皮质的其他部位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太极拳运动以意识作引导,全神贯注,使大脑皮层不同中枢部位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能得到很好的交替、更快地得到调整,有助于消除疲劳。

四、减轻竞技运动后挫折感

心理因素在高水平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有时起着最后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同样竞技运动后挫折感使运动员怀疑自身,表现为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今后运动竞技水平的发挥,甚至可以影响其整个运动生命。因此,研究运动中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心理因素以及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太极拳在训练中不仅强调肢体的放松,更注重心理的放松。现代研究显示练习24式太极拳后,在心率恢复至正常后3分钟在大脑中前部区域脑电图显示明显的αLRP增加,而大脑枕部区域θLRP无明显降低。说明大脑皮层活动明显降低,提示无论精神或形体都出现明显的放松。同时心境状态量表(POMS)问卷测试显示太极拳可以抑制消极情绪,促进积极的情绪[7]。因此我们认为太极拳恢复运动从意识上放松,使情绪和心理迅速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静状态。使运动失败受挫的心理得到放松,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这样心理异常状态会慢慢恢复。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者在拳艺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改善了人际关系,从而疏导了工作中造成的心理压抑和感情危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由以上可见,太极拳放松机体、消除疲劳是主观的、积极的,有别于其他物理和化学手段,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对于运动后生理机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

参考文献:

[1] 熊开宇,何辉,韩云峰.不同技术水平练习者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心肺和代谢反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2] 谭路.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3] 詹承烈.体力疲劳发生机理的进展与预防[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4

[4] 王步琨,翁玉泉,杨中平,等.太极拳运动员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机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

[5] 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恢复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NUB恢复ORACLE数据库
利用存储系统恢复服务器系统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