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庭湖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特性研究

2014-08-16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松滋沙量洞庭湖区

, , ,

(1.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规划处,长沙 410007; 2.湖南省洞庭湖研究中心 防洪研究室,长沙 410007;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泥沙研究所,北京 100048)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地跨湖南、湖北两省。洞庭湖北有松滋、太平、藕池和调玄四口(调玄口已于1958年冬堵闭)分泄长江来水来沙,西南有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湖区周边还有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湖,经湖泊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可以赤山、磊石山为界将洞庭湖分为西洞庭湖(包括七里湖和目平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详见图1)。由于承接来流的水沙条件不同,各湖的泥沙输移和淤积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分析研究洞庭湖的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规律,对科学制定洞庭湖区河道整治和综合治理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洞庭湖区示意图

1 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特性

1.1 西洞庭湖区

西洞庭湖主要承纳松滋河、虎渡河、沅水、澧水的来水来沙。水系中沅水、澧水的径流量占来水总量的55%,松滋河、虎渡河输沙量大约占来沙总量的79%。据1956—2002年资料统计,松滋、太平两口多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输沙量为6 465万t,沅水、澧水两水入湖沙量为1 658万t,分别占入湖总沙量的79.6%,20.4%;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4 464万t,占入湖沙量的55%,沉积在西洞庭湖与洪道内的沙量占入湖总沙量的45%。见表1[1-2]。

同时,松滋、太平两口年均进入西洞庭湖的沙量明显减少,经南嘴的出湖沙量变化不大,而从小河咀出湖的沙量呈递减变化。年淤积量由4 774万t减少至1 573万t,减少了67.1%。

表1 西洞庭湖入出湖年平均输沙量统计

199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在目平湖区域布设接港口、肖家湾、牛望咀3个断面进行流量、含沙量测验。据1992年巡测资料,出口输沙率占进口的59.2%,区域内输沙率衰减26.6%~56.8%,平均衰减40.8%。其中洪道中衰减26.6%、目平湖衰减14.2%,说明西洞庭湖萎缩已处于晚期,区域内的淤积不是以湖泊为主,而是以洪道为主。

表2 1990年6月27日至8月15日南洞庭湖入出湖沙量统计

1.2 南、东洞庭湖区

东、南洞庭湖之间无水文测站控制,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于1990年在挖口子、白沙、荷叶湖布置了巡测断面,观测水位、流量、含沙量。据观测资料分析,从北部入湖的沙量扣除从草尾河进入东洞庭湖的部分外,有64.2%的沙量进入南洞庭湖。进入南洞庭湖的总沙量中,沉积在湖内的泥沙占43.4%(表2)。根据湘水、资水、小河咀、南嘴及厂窖来沙统计,1952—1972年进入南洞庭湖的泥沙为8 891万t/a,以后为6 480万t/a,按上述淤积比例计算,裁弯前后年平均分别淤积在南洞庭湖的泥沙为3 859万t/a及2 812万t/a[1-2]。

南洞庭湖属洪道型湖泊,湖内水系复杂,相互顶托干扰。长江四口洪水晚于四水,含沙量较大的水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因而湖内的淤积分布特点为:北面淤积严重,西北部大于东南部;东南湖、黄土包、活水洲、虾湖洲、荷叶湖等地的淤积量约为整个南洞庭淤积量的80%。北部的泥沙主要淤积在西起拐棍洲、东至九条沟,东西长约53 km,黄土包河以南宽3~13 km,面积400 km2的湖面上[3-4]。

整理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0年在荷叶湖断面巡测资料与同期有关测站实测资料分析,见表3[2]。东洞庭湖汛期来沙量的82.2%淤积在湖内。多年来,淤积在湖内的泥沙约占来沙量的74.2%,如按这个淤积比计算东洞庭湖的沉积量,则根据南洞庭湖、草尾河及藕池河东支汇入东洞庭湖的泥沙资料统计,1972年以前,每年入湖为11 328万t/a,以后为7 018万t/a,其中藕池河东支来沙分别占入湖沙量的41.1%及29.3%。若考虑藕池河的来沙中有20%淤积在河道中,那么进入湖内的总沙量分别为10 396万t/a及6 618万t/a,淤积在湖内泥沙分别为7 714万t/a及4 910万t/a;相应湖内年平均淤厚分别为0.047 m/a及0.030 m/a,1952—1995年累计平均淤厚1.63 m。东洞庭湖的淤积主要发生在注滋口三角洲和上、下飘尾。漉湖至湖心一带,后期地形图高程不但没有增高反而有所降低。

表3 1990年6月27日至8月25日东洞庭湖入出湖沙量统计

1.3 全洞庭湖区

由于三口、四水大量泥沙入湖,特别是三口泥沙数量大,致使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1951—1990年的40 a间共淤积55.78亿t。年均淤积1.39亿t,相应的总来沙75.20亿t,出湖19.31亿t,排沙比0.257。1991—2002年四水和三口入湖沙量,均有明显减小,此时12 a总淤积量为7.32亿t,年均淤积0.610亿t,相应的来沙量10.32亿t,出湖2.88亿t,排沙比0.279。1951—2002年洞庭湖区总淤积量为63.10亿t[3,5]。

上述淤积用进出泥沙之差代替,不单代表湖区淤积,也包括了三口河道和四水尾闾。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局据1952年和1995年地形图,采用切割断面的方法,求出三口河道共淤积5.69亿m3,平均每年淤积1 300万m3。其中松滋河淤积1.67亿m3,虎渡河淤积0.708亿m3,松虎洪道0.44亿m3,藕池河淤积2.87亿m3。考虑到三口口门外淤积0.35亿m3,以及围垦侵占河道的淤积,估计三口河道44 a淤积量应在6.05亿~7.25亿m3之间,即淤积占同期洞庭湖总淤积59.08亿m3的13.3%~16.1%。

从全湖看,东洞庭湖淤积分布为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其具体淤积分布特征:①南部淤积日趋严重;②新墙河入湖三角洲的沉积较快。据1990年3月实地查勘结果,新墙河与入湖交汇处口门区,湖心洲滩相继隆现,两侧边滩淤高加宽;③藕池河东支河口东移,西部洲滩急剧增长;④下飘尾至君山间淤积速度加快。随着下荆江裁弯后来沙量减少,特别是藕池河东支沙量明显减少,东洞庭湖淤积速度也比50年代至70年代减慢。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运用前,洞庭湖区的泥沙绝大多数淤积在3大湖泊中(约占95%),其中东洞庭湖淤积占总量的39.5%。由于湖泊面积东洞庭湖最大,西洞庭湖最小,所以在平均淤积速率上,西洞庭湖最大,每年为0.067 m;东洞庭湖最小,每年为0.027 m;南洞庭湖居中,每年为0.028 m。如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淤积速度比较,荆江裁弯后,西、东洞庭湖均有减缓,而南洞庭湖则基本接近。

对比1978年、1989年洞庭湖全区遥感图像以及1995年地形图,可以看出,最近20 a泥沙淤积使各湖洲滩不断延伸,东洞庭湖的注滋口三角洲最快,飘尾三角洲次之。而泥沙很难淤留的南洞庭湖的南部,东洞庭湖的漉湖至湖心一带,以及东洞庭湖的西北角和原调弦口入湖口处等水域,均无淤高痕迹甚至有加大加深之势。

2 三峡工程运用后的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特性

2.1 西洞庭湖区

2.1.1 年冲淤量变化

据2003—2010年资料统计,松滋、太平两口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输沙量818万t,沅水、澧水两水入湖沙量369万t,分别占入湖总沙量的68.9%,31.1%;年均出湖沙量1 023万t,其中从南嘴出湖的泥沙879万t,从小河咀出湖的泥沙为144万t,年平均沉积在西洞庭湖与洪道内的沙量164万t,占入湖总沙量的13.8%,见表4[2]。与三峡工程运用前比,由于入湖沙量大幅减小,出湖沙量也大为减小,沉积量同步减小,沉积率也相应减小。

2.1.2 枯期冲淤变化

西洞庭湖枯期1至4月及9月15日至12月31日进出湖泥沙统计如表5。2003—2010年枯水期松滋、太平两口年平均入西洞庭湖的输沙量为62.0万t,沅水、澧水两水入湖沙量为11.4万t,分别占入湖总沙量的84.5%,15.5%;枯水期年均出湖沙量为132.7万t,区间年平均冲刷量为59.3万t。由于区间全年平均为淤积164万t,因此汛期应为淤积223.3万t,说明三峡工程运用后西洞庭湖也是具有汛期淤积,枯期冲刷的特点。

表4 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0年)西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

表5 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0年)西洞庭湖枯期输沙量统计

表6 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0年)东、南洞庭湖年沙量统计

表7 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0年)东、南洞庭湖枯期入出湖沙量统计

2.2 南、东洞庭湖区

2.2.1 年冲淤量变化

南洞庭湖属洪道型湖泊,湖内水系复杂,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间的泥沙输移缺少详细资料,这里把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泥沙输移分析。

三峡工程运用后,2003—2010年年平均入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的沙量为2 016万t,城陵矶年均出湖沙量为1 680万t,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年平均淤积量为336万t,占入湖总沙量的16.7%,见表6。与三峡工程运用前比,由于入湖沙量大幅减小,出湖沙量也大为减小,区间沉积量大为减小,除2007年出现淤积外,2006年以后的其他各年份均出现冲刷。

2.2.2 枯期冲淤变化

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枯期1—4月和9月15日至12月31日进出湖泥沙统计如表7。2003—2010年枯期年平均入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的沙量为297万t,年均出湖沙量为906万t,区间年平均冲刷量为609万t,见表7。由于区间全年平均为淤积336万t,因此汛期应为淤积945万t,说明三峡工程运用后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也具有汛期淤积、枯期冲刷的特点。

2.3 全洞庭湖区

三峡水库运行后的2003—2010年,进入洞庭湖的泥沙为2 356万t,入湖泥沙大大减少,仅占运行前入湖泥沙的15.9%,其中来自三口的泥沙为1 234万t,来自四水的泥沙为1 121万t。从城陵矶进入长江的泥沙为1 680万t,洞庭湖年均淤积676万t。从年内分月情况来看,整个洞庭湖从入湖控制站至出湖区间,1—5月和10—12月出现冲刷,6—9月出现淤积,全年总体上出现淤积。

整个洞庭湖从入湖控制站至出湖区间,2003—2005年年均淤积1 477万t,其中汛期淤积2 002万t,枯期冲刷525万t。2006—2010年年均淤积86万t,已接近冲淤平衡,其中汛期淤积840万t、枯期冲刷754万t。

3 结 语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江湖关系的变化和下荆江裁弯的影响,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减少,三峡水库运行后,这种变化更进一步加剧。由于入湖泥沙的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大大减少,三峡水库运行后的2003—2010年年均淤积量仅为运行前的6.3%。

由于西洞庭湖、东南洞庭湖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力学条件和承接来流的水沙条件不同,各湖的泥沙输移和淤积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西洞庭湖已基本达到冲淤平衡,近年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河道。东南洞庭湖是洞庭湖泥沙淤积的主要场所,但淤积率也呈逐步降低趋势。

三峡水库运行后,在不考虑区间来沙的条件下,洞庭湖区冲淤呈现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的规律, 2003—2010年,全年仅6—9月出现淤积,而1—5月和10—12月均出现冲刷。

洞庭湖泥沙输移和淤积分布的变化,有利于延长洞庭湖寿命和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同时为洞庭湖区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方春明,毛继新,鲁 文.长江中游与洞庭湖泥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FANG Chun-ming, MAO Ji-xin, LU Wen. Research on Sediment of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04. (in Chinese))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洞庭湖治理及松滋口建闸关键技术研究专题一——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与洞庭湖江湖关系变化研究[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Dongting Lake and Songzi Estuary Sluice Gate(Special Subject No.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tze River and Dongting Lake in the New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R]. Beijing: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13. (in Chinese))

[3] 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R].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Committee 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of Hunan CPPC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GP and the Dongting Lake[R]. Changsha: 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2. (in Chinese))

[4] 刘晓辉,黎昔春. 洞庭湖泥沙淤积特性和减淤措施[J].水利水电技术,1999,30(增1):1-3.(LIU Xiao-hui, LI Xi-chu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ilt Reduction Measures in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1999,30(Sup.1):1-3.(in Chinese))

[5] 高俊峰,张 琛,姜加虎,等.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和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3):269-277.(GAO Jun-feng, ZHANG Chen, JIANG Jia-hu,etal. Changes of Scouring and Silting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Dongting Lak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1, (3): 269-277. (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松滋沙量洞庭湖区
1996-2020年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海岸线动态演变及其与水沙量的关系研究
教育部重点课题研讨会在湖北松滋举办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黄河宁夏段主要支流水沙量变化分析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点
松滋八宝镇龟咀村一瞥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黄河源区汛期水沙变化分析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