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4-08-15姜峰
姜峰
摘 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本学科中成功地渗透德育呢?教师要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 渗透方法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是人们的共识。人们一般认为德育教育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专利”,与其他学科不相干,更是与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不大。事实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本学科中成功地渗透德育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教学中。
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学生就会受益终生。现阶段,一些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进入中学初次接触计算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上机实践过程中,我把握这一时机,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计算机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不仅应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我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师表的作用,从德育角度讲有:能够充分开发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榜样;能够增强道德教育效能。比如,在课堂演示操作时,当保存或另存放文件时,我都注意将文件存放到自己创建的用户目录下,而不是存放在根目录下或所用软件的子目录下。这样,从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就使学生养成了分类存放文件的好习惯,也使机房的软件维护工作得以减轻,便于管理。
其次,进行思想教育,针对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管理,告诉学生不仅要爱护机房骨的硬件系统,而且要爱护软件系统。对于前者损坏的危害,学生很直观地可以认识到:机器出了故障自然就不能用了。因此,只要告诉学生开、关机的步骤、要求,并严格按照执行就可以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往往易被忽视,经常有学生随意创建文件,或是删除一些应用软件,或是修改硬盘内容。一节课下来,甚至有些机器无法正常启动,影响其他班的教学活动。针对此种状况,我告诉学生,机房是公共场所,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既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又可以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获取、存储、处理、传输信息的行为已成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信息传播活动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人类的信息行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一面人们的信息活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带来了诸如计算机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更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信息活动中违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现实。虽然统计资料表明,目前18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占网民的比例还不大,但他们正在学习信息技术,他们将成为未来应用信息技术的最大群体。我们应认识到,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好奇心、逆反心理强,最容易取得效果的时期,必须尽早开展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并将其看做是社会信息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进行,而应将信息道德素质作为信息技术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加以关注。
向学生传授使用电脑应该遵循的安全准则,告诫学生危害信息安全同样是犯罪,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中国青少年素质状况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父母玩耍的时间只占5%,独自玩耍的时间达40%。一些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对数万万个例统计分析表明,人际沟通障碍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在上机实践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学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他们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发散思维,用心学习,大胆发挥聪明才智,表达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组、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绝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与成功与否。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确,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活动效率。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中。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每一项工作仅靠个人是不够的,必须发扬协作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