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防治研究进展
2014-08-15陈燕余江敏周全光李莲英
陈燕 余江敏 周全光 李莲英
摘 要: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在开花结果期为害花穗和果实,致使花穗干枯、果实落果和造成“虫粪果”,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本文从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方法,探讨其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荔枝蒂蛀虫 综合防治 进展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也叫荔枝细蛾、爻纹细蛾,属于鳞翅目细蛾科,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在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及东南亚国家普遍发生[1,2 ]。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在营养生长期,幼虫蛀食新梢、新叶至嫩梢干枯,新叶中脉变褐;在开花结果期为害花穗和果实,致使花穗干枯、果实落果和造成“虫粪果”,严重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2 ]。据高松峰等2000年在潮汕地区荔枝园的调查,6~7年生的乌叶蛀果率为23.7 %,妃子笑为43.7 %,2001年再对同一片果园进行调查,乌叶蛀果率为26.7 %,妃子笑蛀果率高达57.4 %,20多年生的乌叶蛀果率更高[3 ]。由此看出荔枝蒂蛀虫为害的严重性,因此防治荔枝蒂蛀虫尤其重要,本文简要概括了近年来有关荔枝蒂蛀虫防治的研究。
1 预测预报
冼继东等用逐日查蛹羽化进度法和虫蛹分级预报法预测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期,预测的发生期与实际的发生期相一致[4 ]。陈加福认为,荔枝蒂蛀虫的防治适期计算方法为:防治适期(卵始盛期)=蛹始盛期(16 %~20 %)+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多数2 d)+卵期,在此基础上应用温控厉期实验法得出荔枝蒂蛀虫世代有效积温以及发生世代数和各世代的历期,预测下一代的防治适期[5 ]。贤振华等的研究认为,可以根据荔枝果实的物候期对荔枝蒂蛀虫进行短期的预测预报,如荔枝幼果果皮颜色的变化,以及幼果果核种腔内含物的变化等[6 ]。邓晓瑶等的研究认为可通过气象要素预测荔枝蒂蛀虫的发生,如该虫的为害率会随着冬春季日照的偏少而增加[7 ]。
2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品种混栽,种植抗性品种。冬季修剪,清园,剪掉过密病虫枝,隐蔽枝,交叉枝,细弱枝等,降低越冬虫源,及时清理落果落叶,减少下一代虫源。套袋也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既可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使果实着色均匀,色彩鲜艳,提高果实外观品质[8 ]。
3 物理防治
胡美英等研究了γ-射线对荔枝蒂蛀虫的杀虫作用,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卵和蛹用0.25~0.60 kGy的60Co-射线进行辐照处理,卵的孵化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前期蛹和4~5 d龄的蛹进行了辐照比较,相同的辐照剂量下前期蛹不能羽化为成虫,4~5 d龄的蛹能羽化,但羽化出来的成虫为不育成虫[9 ]。梁广勤等研究了低温处理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在1.39±0.39 ℃温度下处理8 d、10 d和13 d,感染在果实中的荔枝蒂蛀虫幼虫被完全杀死[10 ]。李志强等研究了夜间光照对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影响,发现荔枝蒂蛀虫不同虫期对夜间光照都有异常反应,因此推测可以利用夜间人工光照来辅助控制或减轻蒂蛀虫的为害[11 ]。李志强等还研究了湿度对荔枝蒂蛀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认为荔枝蒂蛀虫具有“厌湿性”,在挂果期持续保持地面潮湿可辅助控制荔枝蒂蛀虫的为害[12 ]。
4 化学防治
目前防治荔枝蒂蛀虫还是以化学农药为主。化学防治关键是要掌握防治适期,即在成虫的盛发期,防治效果最佳。或者参照果树的物候期进行防治,例如新梢期和果实膨大期。何凡等的研究表明,25 %杀虫双水剂在荔枝抽穗期和果期、功夫在荔枝穗、花、果期对荔枝蒂蛀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3 ]。
5 生物防治
5.1 天敌昆虫的保护及利用
5.1.1 捕食性天敌
中华微刺盲蝽(Campylomma chinensis Schuh)是荔枝蒂蛀虫卵的捕食性天敌,整个若虫期可取食荔枝蒂蛀虫卵91个,成虫每天可取食15.7个荔枝蒂蛀虫卵[14 ]。由于中华微刺盲蝽还能捕食柑橘木虱卵及若虫、橄榄木虱及若虫及为害茄子的害虫南黄蓟马,因此潘铭均等人工大量繁殖中华微刺盲蝽,获得了初步成功[15 ]。黄衍章等在深圳调查了荔枝园的昆虫群落,发现在天敌亚群落中,中华草蛉的数量居多,说明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ter)]是荔枝蒂蛀虫的捕食性天敌[16 ]。还有报道认为捕食螨也可捕食荔枝蒂蛀虫[17 ]。
5.1.2 寄生性天敌
曾赞安等从18个赤眼蜂蜂种筛选出2种能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赤眼蜂:食芽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ng)和安荔赤眼蜂(Trichogramma oleae Voegele et Pointel),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21.67 %和29.00 %[18 ]。2007年曾赞安发现了膜翅目茧蜂科的一新种——刻绒茧蜂,是荔枝蒂蛀虫的寄生性天敌[19 ]。据报道,对荔枝蒂蛀虫幼虫或蛹有寄生作用的天敌有蒂蛀虫绒茧蜂(Apanteles sp.)、甲腹茧蜂(Chelonus sp.)、白茧蜂(Phanerotoma sp.)、无后缘姬小蜂(Sphenolepis sp.)、扁股小蜂(Elasmus sp.)、分盾细蜂(Ceraphronid sp.)、刻绒茧蜂(Glyptapanteles conopomorphae Tsang et You sp.Nov.)、姬小蜂 (Tetrastichus sp.)、釉小蜂(Tetrastichus sp.)、茧蜂(Bracon sp.)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 adendrolimi Matsumura)等寄生蜂[17,19-21 ]。
5.2 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5.2.1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荔枝蒂蛀虫防治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绿僵菌[Metarhizium(Metsch.)Sorokin]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s)等。
5.2.2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有关植物提取物防治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告已不少,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li)、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有较好的干扰作用,驱避作用效果在80 %~90 %之间[22 ]。曾赞安等的研究发现印楝素、迷迭香、薄荷、薰衣草、柠檬、尤加利、 木酢液、木酢液+大蒜和木酢液+辣椒对荔枝蒂蛀虫有驱避作用,尤其以0.3 %的印楝素效果最好,在处理24 h和48 h后的驱避效果分别为93.59 %和83.33 %[23 ]。杨长龙等的研究还发现芸香科的四季橘和沙田柚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有驱避作用[24 ]。黎卓维等的研究发现香紫苏油、肉桂油和香茅油对荔枝蒂蛀虫有很好的产卵驱避效果[25 ]。
6 小结
目前防治荔枝蒂蛀虫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化学农药防治,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3R问题(即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农药残留Residue)[26 ],因此综合防治在害虫防治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化学防治为辅助手段是害虫防治的策略,但是要将这几种防治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今后害虫防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姚振威,刘秀琼. 为害荔枝和龙眼的两种细蛾科昆虫[J]. 昆虫学报,1990,33(2):207-212.
[2] 李小云. 海南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J]. 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29-30.
[3] 高松峰,苏章诚,苏旭. 2001年潮汕地区荔枝蒂蛀虫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南方果树,2002,31(1):30-31.
[4] 冼继东,梁广文,曾玲,等. 荔枝蒂蛀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5(3):67-69.
[5] 陈加福. 浅析荔枝蒂蛀虫测报方法之改进[J].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190-191.
[6] 贤振华,李伟群,邓国荣,等. 荔枝蒂蛀虫的发生为害期与防治[J]. 广西植保,2000,13(2):28-29.
[7] 邓晓瑶,蔡世同,齐向阳,等. 荔枝蒂蛀虫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 30(增2):157-158.
[8] 尹烔,江军,赵冬香,等.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南方果树,2009,38(5):74- 77.
[9] 胡美英,姚振威,邱宇彤,等. γ-射线对荔枝蒂蛀虫卵和蛹的杀虫效应[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10(2):66-70.
[10] 梁广勤,梁帆,吴佳教,等. 荔枝蒂蛀虫低温杀虫处理试验[J]. 植物检疫,2004,18(3):143- 144.
[11]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等. 夜晚光照影响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观察[J]. 广东农业科学,2009(7):131-134.
[12] 何凡,陈泽坦,韩冬梅,等. 化学药剂防治荔枝蒂蛀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J]. 海南农业科技,2003(4):1-2.
[13]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等. 湿度对荔枝蒂蛀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探[J]. 广东农业科学,2009 (1):63-64.
[14] 吴珍泉,陈星文,徐祖进,等. 龙眼主要害虫卵的新天敌—中华微刺盲蝽[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8(3):382-383.
[15] 潘铭均,吴珍泉,何明忠. 田间释放中华微刺盲蝽的防治效果研究[J]. 福建果树,2002,121(3):4-6.
[16] 江世宏,杨长龙. 荔枝蒂蛀虫繁殖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进展[J]. 广西农业科学,2006,37(6):690-693.
[17] 占志雄,郑琼华,陈元洪,等. 龙眼园两种细蛾的研究[J]. 武夷科学,2003(19):39-44.
[18] 曾赞安,梁广文,刘文惠,等. 关于两种赤眼蜂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首次报道[J]. 昆虫天敌,2007,29(1):6-10.
[19] 曾赞安,游兰韶,梁广文. 寄生荔枝蒂蛀虫的刻绒茧蜂属一新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65-67.
[20] 刘德广,张润杰. 荔枝主要害虫及其防治[J]. 昆虫天敌,1998,20(2):75-80.
[21] 冯莉,李敦松,张宝鑫,等. 荔枝蒂蛀虫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植保导刊,2004,24(4):24- 25.
[22] 冼继东,庞雄飞,梁广文. 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影响[J]. 武夷科学,2002 (18):130-133.
[23] 曾赞安,梁广文. 不同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嗅觉反应与驱避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2008(1):53-55.
[24] 杨长龙,江世宏,陈晓琴. 芸香科及樟科8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驱避作用[J]. 植物保护,2007,33(6):57-59.
[25] 黎卓维,曾鑫年,罗诗,等. 植物精油对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驱避效果[J]. 昆虫天敌,2007,29(3):97-102.
[26] 焦晓国,宣维键,盛承发. 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06,32(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