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泽人性 圆满人生

2014-08-15潘燕春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弱点人性过程

潘燕春

记得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里所谓的“摇动”“推动”和“唤醒”,其实就是人性之间的相互渲染和感化。生活中,人性无处不在,人性决定着成败,一事之成固然与细节有关,然而最终却受制于人性。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自身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往往对孩子们的影响非常显著。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可以照亮学生漫长的人生之路。反之,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某些人性弱点的不经意流露,也会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投下阴影。一名教师,如何在当前颇不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提升自己的修为、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教育生态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我认为,从根本上说,教师自身人性的不断纯化和完善,是从根本上弥补教育失效、圆满自己生活的一剂良方。

当下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弱点:“贪”“嗔”“痴”,佛经中谓之“三毒”。本文从佛性的角度去剖析与思索当下教师最常见的急需纯化圆满的人性弱点,以引起我们的警醒,针对性地自我完善,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如意自在,功德圆满。

戒教育之毒——“贪”,让人性更加丰盈

“贪”指的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贪”是教师最常见的弱点,诸多坏事都缘起于这个“贪”字。

第一是“贪讲”。下课铃响了,有些教师却迟迟不肯下课,希望能多讲一个例题,多讲一种解法,甚至是多叮嘱一句话也好。此时,相当多的学生早已无心听讲,可拖堂的教师却往往一厢情愿地视而不见。这应该是平常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贪”了。

第二是“贪练”。部分教师在作业布置中一味求多,较少顾及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阈值,总以为作业布置得越多,学生操练得越多,那么学生在自己所任教课目上所投入的时间就越多,从而也就会学得越好。其实,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过量作业往往会导致学生劳而微功,劳而无功,甚至是劳而负功了。

第三便是“贪爱”。这里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对部分或个别学生青睐有加,而对其他学生不闻不问,根据自己心绪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偏心,感觉对待不公。教师的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爱‘优’之心”往往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投下一抹阴影,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的心里变得黑暗了。

其实,凡事皆有“度”,这个“度”就是界定是否过“贪”的红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诸如此类的涉“贪”的例子还有很多。佛教有云,众生不可生贪念,所谓“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教师作为培育人的职业,需要的是一种园丁的心态,要有一种执着的等待,要守得花开,最为忌讳而又常常会犯的小错恰恰便是最要不得的“贪”了。

戒情绪之毒——“嗔”,让人性更为柔和

“嗔”指的是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作为人性的常见弱点之一,“嗔”有三种相,即“顺理嗔”“非理嗔”和“争论嗔”。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现实的学校办学环境并不宽松,现在教师的施教境遇也不太乐观。跟其他业态相比,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社会公众参与度高,牵涉面广,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更像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都可以指手画脚地说上三言两语。作为一名教师,被领导批评、被家长说闲话、被学生排斥、被家人抱怨那绝对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让人发怒的“怒点”是随处可见了。

这其中,最难消受的当属“顺理嗔”了。所谓的“顺理嗔”意即“他人来恼,尔乃生嗔”。其实,此乃人之常情,即便是发脾气也是发得有理的,故名“顺理嗔”。一个班级有几个学生,那么我们就得跟这么多的家长打交道,其中碰到个别蛮不讲理的那是常有的事了。可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去面对他们,如果我们一旦得理不饶人,非要弄得个子丑寅卯,也许不幸就开始到来了。富兰克林说,“事情常常从愤怒开始,以羞辱结束”。其实,碰到这样的事情,即便我们有千万个理由可以发怒,还是罢了为妙。

其次,便是“非理嗔”。所谓“非理嗔”即是“他不来恼,而自生嗔”。显然,这样的发怒是最为伤人的:既伤了自己,也伤了自己爱的人,更伤了爱着自己的人。身为教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有时难免会管控不住自己的情绪,但这绝对不是自己可以发怒的理由。当我们碰到一些烦心事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渠道加以排遣,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绪,一怒之下,没有顾及当时的特定语境,说错了话,特别是说了一些无理的话,以至于授人以话柄,就会“祸”从口出,让自己非常被动。伤人伤己之事,自当绝之。

第三便是“争论嗔”。所谓“争论嗔”意即“己法言是,他法言非”。也就是说,“在平时的辩论或者闲谈中,每见双方争持不下,激烈驳辩,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各怀愤恨”。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观点进行辩论或者争论是非常寻常的事情;在跟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就孩子方面的某些观点也难免不太会跟家长一致;在跟领导的配合过程中,我们也难免会对领导的做法不能认同。凡此种种,当一个教师面对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家长,要面对形形色色、个性各异的学生,面对性格各异的同事,面对行事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时,争论是可以的,但由争论而争斗,那就不太划算了。

人在世上,不顺心不称心是常有的事,不如意不如愿更是常态。面对此等情形,如果放纵自己的不良情绪,把持不住自己,就很有可能陷己于被动,伤人毁己,所有修为毁于一旦。因此,要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自己不至于被动,还得戒掉人性的弱点中的“嗔”,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性修为,锤炼掌控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会至人而不至于人,让自己牢牢地把握教育生活的主动权。

戒固执之毒——“痴”,让人性更易流畅

“痴”指的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具体到教育教学过程,“痴”可以理解为固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会因事因势而变。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不少教师却不能接受这常识——至少不能全部接受,在他们看来,有“思想”是伟人们的事,一般的老百姓“想”那么多干什么?教育者同时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因为教育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这取决于自己心中的上帝是谁。就教学来说,教材是变化的,教学的要求是变化的,更为关键的是学生是变化的,如果教师只是以不变应万变,那么随着教学手段的固化,教学理念的退化,教学激情的钝化,整个教育教学水准就会不断下降了,很有可能会渐渐地边缘化了。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参加什么样的继续教育,而是要克服人性弱点中的“痴”字,要走出固步自封的镣铐,树立一种吐故纳新的心态!

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如果我们成天忙于应付补课、编资料而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除了积累一肚子的考试经验外,什么也不会留下,总是让人觉得有种强烈的悲剧色彩,默默无闻工作到死的老黄牛,艰难困顿中顽强支撑的个人英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育献身者,这样成功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惋惜,也促人警醒和思考。

教育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我们根本就无法从技术和技巧上去觅得原由,所以,当我们在教育生涯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懂得适时放下,不断圆润自己的人性涵养,努力去挣脱系在师生间的“锁链”,那么我们在解脱自己的同时,也将会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振翅翱翔。

(选自《教师博览·原创版》2014-4)

猜你喜欢

弱点人性过程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弱点
功能与人性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化身侦探 捕捉恋爱情绪弱点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