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首导读

2014-08-15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基础性本质灵魂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教育的问题不仅来自于政府、来自于学校,同样来自家庭。家庭教育基本为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只知成功不知幸福,甚至不惜以牺牲儿童的身体健康,心智的健全为代价追求所谓外在的成功。(摘自本刊第4页)

——杨东平

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已经成了基本人权。基础教育的第一大特性是公共性,教育具有公共的使命,要实行“有教无类”,使每一个人得到应当的发展,这也是每一个人的追求。第二个特性是基础性,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一定是培养国家公民基本修养与核心素养。学校里教的,学生学的都是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专业教育。(摘自本刊7页)

——钟启泉

教育,不是为了落实这个“思想”、那个“理论”,而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为了给他们的未来留下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和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就是“良知”。努力让每一个人——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能够实现的最好发展。(摘自本刊第13页)

——李镇西

保持教育的自然性是为了教育的健康,排除违背教育规律的无效行为;追求教育的自主性是为了教育的高效,开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原动力;倡导教育的自由性是为了教育的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氛围。教育的自然、自主与自由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学生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摘自本刊第15页)

——曹宝龙

在本质上,教育的文明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的文明程度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程度,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为价值取向的,其反面就是不理解人、不尊重人、不关爱人,以人为工具、为手段。(摘自本刊第17页)

——季 苹

顽皮是儿童的可贵品质,有时顽皮的儿童可能会受到批评,但他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倒是那些听话的乖孩子,十分需要老师唤醒他们的顽皮意识,去修复“缺陷”,激发智力生长。(摘自本刊第23页)

——成广勇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美好的相遇、浸润,使生命可能性得以充分成全、灵魂得以充分觉醒并走向美好的场所。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好的教育必然要有教师灵魂的舒张、敞亮。(摘自本刊第27页)

——季 勇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摘自本刊第37页)

——杨咏梅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摘自本刊第64页)

猜你喜欢

基础性本质灵魂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灵魂树 等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