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实践
2014-08-15罗印升刘晓杰钱志文陈太洪
罗印升,刘晓杰,钱志文,陈太洪,宋 伟
(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0 引言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以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为其主要学科基础的专业教育,是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其办学方向、模式和质量将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个教育和未来。高等学校是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人才培养是中心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是核心,其他建设围绕专业建设而展开,并服务于专业建设。因此,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的内涵与性质、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1 专业的内涵与性质
1.1 专业及其性质
专业是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或者学业类别[1]。专业既是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项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依据。
由此可见,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学科性特征。专业的职业性:广义上讲,专业性就是职业性,就是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劳动特点及要求。而且不是简单劳动,是需要特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行为准则(道德要素)的比较高级的复杂劳动;专业的学科性:学科是人们将人类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依据其内在逻辑划分而成的不同的知识领域或门类。其目的有二,一是便于人们学习、交流有关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二是提供共同的语言和逻辑规则,便于人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交流。专业也就是某一个知识领域或门类,专业的学科性是显然的。学科和专业经常会同时提及,特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多用作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单位或者在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层次上。而学科用于较宽泛的门类上,多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用于研究生教育。学科是龙头,专业是基础,学科引领专业,专业支撑学科。专业设置不仅要发挥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而且也要使其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体。产学研结合是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教育只有将育人、生产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2 专业建设
2.1 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
由专业名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等这些要素及其关系就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2]。专业名称由国家统一规范,下面主要谈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和主干学科。
专业培养目标:总体规定了某一具体专业所要培养的专门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如高等工程教育的一般化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必要的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毕业后主要到生产、工程第一线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运行、维护、营销和管理等工程科技工作。
培养规格。规格是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上的具体标准要求,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规格要求,更多的指侧重点不同。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个人品德发展要求;知识发展要求;技能和能力发展要求;身心素质发展要求。如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规格中主要的知识能力可描述为:有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受到较好的工程训练,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管理的一般能力。也可以结合具体专业细化为培养要求:具体规定了某一具体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方法、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基本训练等。
主干学科: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工程应用对象所涉及的广泛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即该专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主要应用领域[3]。体现“种”(具体专业)和“类”(二级类)、“科”(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通常由一个以上主干学科来描述。
2.2 专业口径与服务面向
专业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专业的宽广性和窄专性的关系。宽广性和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窄专性目的是增强其针对性。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服务全国,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基层的实际工作。要拓宽专业口径,在保证共同的、较宽的学科基础前提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进行分流培养。这样,既可以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又能够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拓宽专业服务面向,专业设置既要为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又要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扩大专业服务范围,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增强专业服务功能。
2.3 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明确了专业内涵和性质后,必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扎实进行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专业建设规划、教学文件、教学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及教学场所等。相应的教学基本设施主要是指专业的实验室,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场所,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主要依据;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发展的依据,是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制订和调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院系每个现有专业需要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教学文件是保证本科专业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制订并完善教学基本资料,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学期教学总结等;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要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师资梯队,按专业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负责,抓好落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重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走向教学第一线;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和渠道。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制订建设规划。以建设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为目标,建设校级重点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多媒体网络化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工作。采用推荐教材或自编教材及其他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时,要注重质量。积极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抓好自编有特色的教材。做好教材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做好全面规划。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基础实验中心,提高设备利用率。校内实习基地要建成为可进行综合教育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建设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研究和改革是专业建设水平的主要体现。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激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激励和支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对成绩显著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3.1 专业历史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成为一个新问题,从1985年开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始师范生招生,专业名称经历了无线电技术(专科),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名称的变化过程,1988年招收师范本科生,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入选江苏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009年完成验收,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3.2 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优势
在学校确立的“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三证书毕业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证、无线电调试高级工专业技能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合格证)”作制度保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师资保证,突出“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三性协调与融合。确立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工程训练,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管理的一般能力,毕业后主要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既能从事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相关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或电子信息领域生产、工程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和管理等工程科技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学校确立的“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指导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构建和实施了以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类课程群,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为支撑的计算机课程群和以音视频技术、电子系统与EDA应用技术为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职教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群;以教育教学、学科发展、技术技能和研究创新课程组成的拓展课程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了电子工艺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电子系统与产品的设计能力,较强的电子系统与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行于维护专业实践能力,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近五年来,承担省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中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扎根于专业建设中,从2007年以来学生荣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江苏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立项和结题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项;获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项;获得省高校非理科专业数学竞赛6项;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项;省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4项。
3.3 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转型,由师范为主转入非师范性质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业务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学合作办学、服务经济社会能力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3.4 后续的主要工作
(1)重新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以工程教育认证规范为指导,制定符合人才目标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2)内培外引与兼职并举,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外出进修培训、企业实践锻炼和在岗培养等多种形式实施内培工作;通过引进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聘请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措施做好外引工作。
(3)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政策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为抓手,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优势。
(4)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增强合作力度。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和讲座。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岗位锻炼。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周 川.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