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枝败节的线条到摇曳生姿的画面——例谈记叙文画面感的形成
2014-08-15史琴芳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学
史琴芳(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学)
一、现状:枯枝败节的线条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从导向上指出了一条还原写作教学本质的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回归生活.
我们的学生开始学着走进生活,反映生活.下面是一位初三学生写的片段:
“快中午了,爸妈都不在家,于是我就去奶奶家.由于我已经很多天没有去奶奶家了,这次我到了奶奶家,奶奶很高兴.奶奶立马拉着我的手坐在沙发上和我谈话.到了吃饭的时间,奶奶帮我把饭盛好,放在我的面前,我一边吃一边看着奶奶,她头上有了白头发.奶奶一边说话一边往我碗里夹菜……”
学生知道用文字反映生活,力求展现真实动人的生活场景,但多为程序式记录,俨然枯枝败节,各个文句不能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画面,就是一根根生硬的线条,缺乏情感,空洞、肤浅、庸俗、模式化,这就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另一种困惑.既定的思维模式、写作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如何摆脱这一窘境,实现作文与生活的沟通,我认为首先必须坚守一个理念——凸显文章的画面感.
二、三步,线条到画面的改变
语言具有画面感,是优秀记叙文的第一特征.我们写作记叙文,若能用文字刻画出一种画面,再现一个场景,甚至创设一种类似于电影画面的立体情境,使读者身临其境,那我们学生的作文就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一气呵成写就一个优美的片段,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绝非易事.所以,我们考虑在修改中完善.按照“粗略文字-形成画面-精细表达”的程序进行,以画面为中介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直感,进而进入意境,写出真实可感、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情趣十足的富有浓浓情味的文段.
1.粗略文字:是指学生随手写就的平铺直叙的没有滋味的线条式文段.通常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进行记叙——“什么人干什么事”.
2.形成画面:是学生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有形的画面,通过瞬间再现,展现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情境.整个画面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学生对所选材料理解、消化的过程.将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小事件细化为作文的材料,力求笔力强劲,中心突出,片段当然就生动起来.
3.精细表达:让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条理、有内容、有中心地表达出来.生动、细致、有情味的表达,能让文段充满生气,能集中表现文章的内涵与主旨.
三、画面,使文章摇曳生姿
记叙文要求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其画面感主要通过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呈现.
1.写活人物
例如片段练习“爷爷向我挥手”,按照上述三步,我们和学生一起展开写作:
第一步“粗略文字”:“爷爷送我去参加暑期旅行团,向我挥手告别,我看见爷爷的手,心里很难过……”(摘自学生陈梦颖作文片段)
第二步“形成画面”:在脑海里回想当时的情境,力求细腻,对表现文章中心有帮助的细节要抓牢.学生自我回顾或者小组交流的时候,尽力通过“步步追问”的方式进行,在表现人物、凸显中心的环节做出合情合理的追问,选择典型片段或瞬间体现真情实感、揭示深刻内涵.就陈梦颖的片段展开追问,如:爷爷挥手时,手臂怎样?仔细看看,手呢?想一想,摸上去的感觉呢?“我”看着这样的情景心情怎样呢?当然,每人所处的情景不同,追问的角度也多样化,行文便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第三步“精细表达”:这是大家讨论如何形成生动细腻的画面后,陈梦颖修改的作文片段.小作者着手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注重抒写自身感受,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文章生动细腻的画面,给人身历其境的实感.
“爷爷送我到集合地,模糊中,他向我招手作别.苍老的手臂怎么也伸不到让人惬意的高度,慢慢落下的弧线分明显示出棱角——爷爷老了.他的手还在风中挥舞着,远望去,俨然一只死亡干瘪的蝶.多想转身折回去握住,却还是装作不留恋地走了.我想,它应该僵硬得像一块铁吧,也有可能像一片干枯的老树皮,肯定有着暖暖的温度,还有老茧……小小的离别啊,我才发现从没有握过爷爷的手,心中顿时有说不上来的滋味,百感交加。回望,他还在挥手,动作坚硬得远不如电影中送别的镜头那样别致,却像一只锥子刺得我的心生疼。那一刻的疼竟化为一份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成了我心间一道独特的风景,时刻提醒我拉着爷爷的手,一起走过岁月的春夏秋冬.”
这个送别的场面,这位爷爷,这个“我”,读者过目难忘.
写活人物,就要绘言绘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就是作文的“可视性”,由画面传达人物的情绪感受、当时的境况气氛,人们在欣赏美的形象的同时,自然咀嚼其中意味,并受到感染.
2.写实景物
有时,学生作文中的景物描写显得做作:“分数出来了,67分,想到回家后爸爸的责骂,我的心里难受极了.这时候我看见外面的小草也低下头,好像为我难过.太阳也不再露出笑脸,它可能也为我伤心了……”这样的景物描写大有画蛇添足的嫌疑.有时,大部分同学回避景物描写,实在是学生作文的一大缺憾.景物渲染气氛,寄托情感,是传递文章韵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是陈梦颖同学为作文增加的景物描写:
“十二岁,第一次跟团队外出,心里很害怕.抬头望天,蔚蓝的宽广无际的天空也遮盖不住我此刻的不安,云淡风轻,一片泛黄的叶子悠悠落下,一如此时的我.爷爷送我到集合地,模糊中,他向我招手作别……”
寥寥几句景物描写,就把她内心的不安、临行的孤寂和盘托出.无须直白的形容词硬梆梆地标注心情,小作者第一次出远门的内心感受就这样鲜活在我们眼前.这便是景物描写传情达意的高明之处.
所以,写景写物,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状,给人如入其境如睹其物之感,于不经意间融注作者的主观情感,让读者眼前出现着一幕幕景物,脑海中却充盈着由景物发出的情感.景物显情,文章才能生辉.
一段具体传神的文字描写,可以让自己和读者浮想联翩,于是,相应的场景在头脑中像放电影那样,有声有色.这就是作文画面感追求的效果.“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意与文字的融合,定是我们案头绝妙的风景.我们学生的文章,只有用心用情构筑鲜活的画面,才能摆脱言语干瘪的困境.语言与画面并行,画面与中心共在,才能让文章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