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教育体系改革与双博士学位整合人才培养初探*

2014-08-15章功良吴文宁李维祖周兰兰陈志武董六一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章功良,吴文宁,李维祖,周兰兰,陈志武,董六一 (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合肥 230032; 通讯作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学生的誓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我国医疗卫生状况不断变化,这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医学教育课程在设置上相对陈旧,与西方发达国家 M.D.(医学博士学位)或 M.D./Ph.D.(医学博士学位与基础医学理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接轨,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团队协作、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足,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等服务人群的需求不匹配,医疗团队协作不佳,重技术而缺乏全面的思维等问题。我们要顺应新世纪转化医学发展的潮流,站在我国医学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和未来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重新审视现有的办学思路和教育模式,并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整合性医学人才[1],使我国医学教育走上具有中国特色,并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之路。

1 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西方医学教育模式进入我国后,在过去一百年中经历了3次医学教育改革。第1次出现在20世纪初,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引入了系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第2次在20世纪中叶,引进了以问题或疾病现象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第3次医学教育改革就是目前提出的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医学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2]。为了推进第3次医学教育改革,2010年1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有批判性思维的培训,使每位医务工作者成为全球团队的一员,能立足本职工作,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确保覆盖全民的高质量综合性服务,这对各国内部和国家之间的卫生公平必不可少[3]。要实现这一理念和目标,需要我们进行针对性的医学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转化式医学教育,形成相互通融的医学教育体系。

1.1 医学课程体系需跨越专业设置模式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一直遵循以专业教育为轴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的独立性而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轻视甚至忽略各门课程之间的协作依存关系,使医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特别是思维模式受到局限。我国医学院校大多属于专科性大学,而医学本身就是一个集医、理、文、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是它的一大本色[4]。根据我国新世纪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医学院校将要培养大量的能够面向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全科实用型医学人才。健康和合理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就要进一步强化医学大学科的整体观念,摒弃医学各专业设置自立门户的意识,逐渐取消原有分工较细的专业设置,采取通识教育和特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医学院校成为无专业设置院校。无专业设置的模式要求在加强对学生医、理、文、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进行特长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医学方面的特长,为其以后的职业道路奠定基础。在通识教育中要注重医学各专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可让医学生跨校选修一些非医学学科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2 课程内容向继承和创新并重的模式转变 我国继往的医学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既往医学知识的继承教育,忽视了对传统知识的挑战和创新。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技术研究手段明显缩短了知识创新周期,使人们对生理、病理和药理的认知不断加深。此外,由于时代的变迁,既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与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已大相径庭,疾病本身的病原体和媒介等可能发生演化,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我国医学现代化必须通过对传统医学理论和知识的继承、选择、改造和创新来实现,医学生仅靠书本传承医学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掘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又不能墨守成规,应大胆发现问题和不足,勇于挑战,把创新精神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精神的办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3 教学方法向智能和主动开发的模式转变 现代科学知识以加速度甚至是爆炸式的速度急骤增长,传统教学把人的大脑仅视作储存知识的“仓库理论”已经过时了。但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入为主要特征,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促进知识的学习,但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独特的发散思维方式是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医学人才的智能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5]。因此,我国医学教育和教学改革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一是从学生单纯地获取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二是以知识灌注式教学法向启发医学生智能教学法转变;三是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法向交互式教学法方向转变;四是从单一课堂讲授式教学法向互动式、启发式、PBL和“三明治”等教学方法转变;五是由传统的教学法向现代教学法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1.4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铁律”[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要注重教师专业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临床和/或科研的能力,而且还要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包括素质教育观、能力培养观和创新教育观等。另外,医学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善于沟通、热爱学生、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公平公正、言行一致、诲人不倦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道德修养。这些要求概括了21世纪对医学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同时在师资建设方面尤其要加大投入力度,着重强调教师的素质培养、提高教师待遇、保证职位稳定,同时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竞争、聘任、岗位责任、奖惩等措施和机制,激发和促进医学教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造就一批一流名师,使医学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有新的发展。

1.5 教学管理向弹性学分制的模式转变 医学院校原有的固定学年制(简称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多样化医学人才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与国际医学教育体系的接轨。弹性学分制(简称学分制)是共性规范式教育与个性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具有学年制不可比拟的优点[7]。我国医学教育也应尽快实行彻底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既要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也要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进行宏观引导性调控,确定必修课、选修课、限选修课的合理比例。对学有余力者实行双学位制,可以跨系跨校选修课程;对优等生可实行导师制,为他们聘请导师,让他们早期接触科研,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临床医学还可以实行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衔接培养,医学生学完有关研究生学分,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者,授予其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不能继续学习者,如只达到专科学分的,可授予专科毕业证书;对上学期间因故间断学习者,可任选时间继续学习,进行学分积累。

1.6 办学方式向现代开放办学的模式转变 新世纪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将教育、经济与社会一体化,高等学校与社会高度融合,这将使高等学校的潜能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掘。在新世纪,学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加剧,将导致高等学校出现优胜劣汰。社会的选择将是决定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高等学校的开放程度将决定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及社会价值[8]。医学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突破封闭象牙塔式办学的旧模式,把医学院校办成全方位开放式的大学,包括:①校内开放: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学习,可自选教师听课,研究生课程向本科开放,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发挥最大效益;②校际间的开放:选派和接受学生跨校学习,邀请外校、相关企业、医疗单位来校讲学,联合办学,形成互动互利多向参与的办学模式;③向生产和科研开放:与企业、科研单位、医院联合科研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学校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④向全社会开放: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招生计划和课程设置,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向社会开放一些课程,无论何种身份、年龄的人都可以入校学习;⑤向世界开放:跨国办学,与国外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现在国内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将加速打开大学封闭的围墙,促使大学成为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开放性办学实体。

2 M.D./Ph.D.整合医学人才的培养

在美国,学生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可以申请进入M.D.专业或 M.D./Ph.D.专业。M.D.专业接近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而M.D./Ph.D.专业则是一个双学位学习过程,其最早始于1956年的西储大学。进入M.D./Ph.D.专业的学生分阶段进行M.D.和 Ph.D.学习,完成 M.D.临床实践和 Ph.D.专业研究和论文答辩可以获得M.D.和Ph.D.两个学位。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崛起并积极融入世界的大国,在大量普及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一些国际领先的研究型医学专业,培养世界级的英才是当务之急。我国目前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教育,毕业后学生可获得博士学位文凭,然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训练。因此中国应该试行创办M.D./Ph.D.双学位的教育,即获得 M.D.后通过选拔再增加4年科学研究,顺利通过临床训练考核和Ph.D.研究论文答辩后可以获得M.D./Ph.D.双学位。这样,培养一名国际化、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兼顾的具有创新性的医学英才仅需9-10年时间。这类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临床工作,也可以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特别是在转化医学领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必将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顶尖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总之,医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联合、高效的医学教育和卫生规划机制,从而促进一个转化式教育新世纪的到来,产生一个比现在更公平、更高效的卫生系统,为这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中的患者和人群带来更大的利益。医学卫生人才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患病人群的照顾者、谈心者和教育者,更是医疗团队成员、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因此,未来“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 M.D.和 M.D./Ph.D.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医学教育才是新世纪我国医学教育的复兴之路。

[1]张玉峰,叶坤英.以高素质教育为己任,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176 -177.

[2]万学红.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的启示[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5):477 -478.

[3]Frenk J,Chen L,Bhutta ZA,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 -1958.

[4]张书芬.转变教育模式,培养21世纪中医人才[J].中医教育,1999,18(4):5 -7.

[5]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1):11 -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 -68.

[7]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7 -10.

[8]李晓军,李宏,吕振波.医学人文教育与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77 -78.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