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情”
2014-08-15葛大路
葛大路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它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不同,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任何认知技能的形成与训练,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又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情中明理,在情中受知,在情中养成.
一、以情激情,在愉快情景中接受知识
小语所编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优质例文,倾注着崇高的理想,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美好的情感,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教师应把课文中寄寓的情感转化为人的真情实感传递给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倡的语文“五重”教学法首先是“重感情”.他认为老师上课语气有情有趣,一节朴实的课在于重感情、重感悟.情境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悟情.语文教学过程是让每个学生在富有情感的因素下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情激情当然重要.
创设情境的方法诸多,可视内容而设置,恰当的情境创设可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恰如其“氛”的情感中学习知识,感知道理,运用知识,培养多种能力.“以情激情”则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简洁优美,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使学生在浓厚的语感渲染下,思想高度集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主动地接受教育,接受知识.课堂教学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变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为情感与知识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各种能力又得到充分的不同层次的发挥.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的教学效果好的.
二、以情唤情,培养多种能力
赫克劳森在论述情感的动力和功能时说:“积极色彩的感情给人以力量,而消极色彩的感情使人乏力.”这说明愉快的情绪有增力的效应,不愉快的情绪则有减力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可塑性很强的特征.教师应通过形象生动、感染力较强的人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思想上受到感染,以情唤情,促成其信念的形成、知识的接受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围绕“富饶的西沙群岛必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句子,教者设计了“我爱自己的家乡吗?”“我准备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等讨论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A说:“我爱祖国,也爱自己的家乡.”B说:“我长大后做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家乡.”C说:“我长大后成为企业家,在家乡办工厂,把家乡建设得富强、美丽.”D说:“我长大以后成为教师,为家乡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一句话的讨论,一种情感的激发,在学生的心灵中架起了今天与未来的桥梁.以情唤情,既使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又使学生受到了生动形象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三、情理共鸣,提升综合能力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地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而是在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以情激情、以情唤情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获得情感陶冶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儿童心理学家周业杰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当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对所学知识的要素按层次、有尺度地进行训练,适度地让学生在训练中加以理解和运用.如教学《杏儿熟了》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这句话,学生从“邻里要和睦相处.”“人们要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啊!”“好东西让大家共同享受才有意义”等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逐一作了肯定以后,又挑出了“我以后怎么做?”的话题,将教学过程推向高潮,教师用课文中的理与学生的情有机结合起来,使“情理”二字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情、知方面有机的交汇,互补互促,而且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感受、领悟、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