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心中有“数”
2014-08-15陈春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陈春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开学没多久,通过几次独立的当堂检测,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其主要表现为:写作业时静不下来,喜欢东张西望,更不要提静心思考;作业快结束时,做小动作,交流答案;收作业时,笔忙个不停,“偷”易偷到的答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明明是一些基础题,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去思考呢?我不断地在观察,在思考.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 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没兴趣,主动学习的少,即使教师能让他们上课很安静,却拽不回他们出逃的思绪.(2)“我肯定学不会”这样的想法被学生们在心理上默认,哪怕是很简单的知识也没信心动脑筋试着学,宁愿像复印机一样把知识写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并没学到什么.(3) 渴望成功,聪明反被聪明误,心里总想着自己的答案对不对,心里有了杂念,自然不能静心思考和钻研,永远只是“矮子当中的将军”.如何让他们心中有“数”,主动去学,积极去学?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迎来的是表情冷漠或心情压抑、严肃有加的老师,那么学生的心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学习本来就有很大压力,如果老师以这种表情来到课堂,那么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我喜欢微笑着来到课堂——微笑能给一堂课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我信奉雨果的名言:“微笑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课堂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理上的沟通、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创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强烈求知欲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激发学生“用”趣、“理”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当学生感到自己学的东西能够用来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时,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这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以致产生无穷动力.从而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做初题,趣已生;做题生,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教会学生就完事,应想方设法把传授的内容予以加工,以拟人法、顺口溜、找规律、抽象问题具体化等手法,力求找出某些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超出学生预期的东西引以兴趣.如:在复习因式分解时,对其解法规律可用顺口溜: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得要合理;四种方法反复试,最后必是连乘式.这样寥寥几语,就点破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头脑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同时,这样总结,易记,顺嘴,并能以出乎意料的新颖理解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变换作业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三年,七年级是基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也是处在一种适应状态的年级,对于他们的教育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受小学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觉得学习很苦,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在小学几乎没有回家的作业,活动时间非常的充沛.但到了初中,语、数、外三门主科的学习任务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每天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了写作业的机器人.随之而来的就是抄作业现象,每天很早来学校抄家庭作业,在副科上写作业等等.
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只为作业活”的现状呢?于是我便在作业上动了脑筋,把作业分成“活作业”和“死作业”两种.所谓“活作业”是指每天老师新授课结束,留下的相关练习题目;“死作业”是指老师评讲过的一些常见题型和难一点的题型,每天摘抄两三题,第二天课堂上留五至十分钟进行当堂检测,批改后进行个别辅导.每个星期或每章结束,我就让学生自拟一份练习试卷,然后进行检测,并让他们互批互评,从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解题速度,正确率和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无形中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即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的学生,开始要求要低一些,使他们感到比较容易,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后,再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会尝到甜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不乏有这样的学生出现: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懂,可一做习题就出错.其真正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引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此时就一定要大胆地提问,同时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定期召开一次学习交流会.选班内成绩较好,学习又得法的同学,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开展.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当,所以解答出的方法既好懂又易掌握,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或者可以请学生将准备好的题目,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和同学一起分享解题的乐趣.从而改变那种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只是在教师设计的框框里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通过一次次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讲,真正培养了学生“能说会讲”,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的工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原来是件很愉快的事,也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并不大,它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只要我们教者教学过程中擦亮眼睛,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相信并理解学生,从他们的学习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质量定能事半功倍,每位学生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