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和”“研”“干”三维度构建教学质量空间

2014-08-15潘金城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教师

潘金城(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每个学校通过变革课堂形式、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整体质量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个体,而是要站在一个系统的高度盘活资源,即一所学校全体员工必须上下同心,“研”“干”同行,方可师生同兴.下面就从“和”“研”“干”三维度谈谈教学质量空间的建构.

一、贵在和,就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睦的班级团队,塑造和畅的学习共同体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宽容与鼓励.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要时时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用“假如他(她)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学生”的视角处理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适时地激励,把激励的话语当做解开学生心结的“润滑剂”;当学生骄傲自满时,我们要及时提醒,将引导的话语视为学生前行的“导航仪”,让迷失方向的航船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只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打造和睦的班级团队,形成“合力”的教师群体

班主任是班级团队建设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要紧密团结.班主任要正确分析班级中的“三个点”,即强点(优秀生)、弱点(学困生)、临界点(临界生),对应的学生团队的每位成员心中有“数”,脑中有人,要积极有效地采取“人盯人”的导师策略,团队成员之间定期或随机地进行“集体备班”活动,围绕近阶段学生思想工作、作业量之间的协调、边缘生的转化等问题进行研讨,以形成团队合力.

(三)塑造和畅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合心”的教研机制

备课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要相互协作,备课组长是这个共同体的负责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着重体现三个内容,即首先回顾上一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研讨本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关键点,并采取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最后精心设计练习,必须先做后审,提高作业质量,落实“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的口号.

二、重在研,就是要潜下心来研究学生,沉下心来研磨课堂,静下心来研习教材,定下心来研判考试

(一)潜下心来研究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研究学生的目的就是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提升.对于暂差生,我们要树立“靠差生成功,从基础起步”的理念,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质,要放大优点,少谈不足,积极引导,厚道做人;对于临界生,我们要重点抓薄弱学科,采取人盯人的策略,三方(教师、学生、家长)联动,动态评价;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敢于放手,要建立竞争机制,不断改进激励措施与修正奋斗目标,以榜样激励人,以情感熏陶人,以成功推动人.各层次学生的培养需要我们团队“尽心尽力、用心用力、合心合力”地动足思维,开拓创新.

(二)沉下心来研磨课堂,让学生学力水平获得提高

1.自觉追求“动”的课堂

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上,有些老师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提问就是活动了.实际不然,学生活动的含义是很广的,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动脑,最关键的是动脑,判断学生“动了没有”的标准是看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须共鸣,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共振点.如果做好了这一点,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2.坚决杜绝“低效”课堂

目前课堂上依然有以下几种情况:(1)引入绕得太远,不注重“回收”;(2)课堂上就题讲题,不注重其间的“联系”;(3)让学生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问题,不注重“筛选”问题;(4) 无休止的“诱导”,不注重方法的“指导”;(5) 语言表达和板书太随意,不注重“规范”和“严谨”;(6)上课只管自己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7)课堂教学投入多,不注重“反馈”.这些现象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

在同一备课教案的前提下,产生课堂教学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别,即“听、看、讲、想、做、动、静”等要素要组合使用,单要素的使用照顾到的学生面只有20%至30%,多要素的组合照顾到的学生面上升到80%左右.要构建高效课堂,就需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听”,变“教师问”为“激发学生问”,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实践”.在上课的过程中,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每隔7至13分钟原则上需要安排1次“动中学”的实践,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3.大力倡导“均衡”课堂

建设“均衡”课堂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需求,开齐上足各类课程.主要学科要在“会”字上下功夫,全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人文学科要在“广”字上做文章,努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技能学科要在“乐”字上求落实,大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动”字上见行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广”“乐”“动”应成为学生均衡发展的四根支柱,支撑着学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三)静下心来研究备课,让教师业务能力获得提升

“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实施有效备课的三大基石.理解教材,就是对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或能力体系进行研究;理解学生,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和实施课堂教学;理解教学,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技能训练、思想渗透、素养提升方面得到最优化发展.在“三个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集思广益.我们现在采用“个备——集备——个备”三轮备课模式,力求“一轮个备”出“思考”,“二轮集备”出“思路”,“三轮个备”出“思想”.集体备课结束后,备课组完成《扬中市第一中学“导学案”集体备课记录表》交教务处存档.这样,抓实了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提高了备课效益.

(四)定下心来研判考试,让教育教学质量获得攀升

研判考试就是研究考试内容与判断考试方向.“周周清”主要抓一周所学内容的达标情况,因此检测内容是平时所学内容的原型或适当变式,拓展题不超过10%,检测形式以书面或口头,检测的对象可以是全体或部分.阶段性检测的内容要紧扣课标与考纲,70%的试题要来自于平时的练习,20%的试题来自于原题的变式,10%的试题是创新题.命题时双向细目标上注明试题来源和难度预测,保证命题的有效性.

研判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抓好考后分析环节,对学生评价的落脚点定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变定量评价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变结果评价为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推进质量提高.

三、成在干,就是要有只争朝夕的苦干精神,开拓创新的巧干意识,忠诚教育的乐干情怀

(一)以只争朝夕的苦干精神静心教学

古人云:“静以养志,俭以养德”.做好一切事,都要做到“静”.只有静,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更好地把事情做好.为了让教师能静心教学,我们引导教师刻苦读书,丰盈自身的教学思想;开导教师辛苦辅导,丰厚学生的知识基础;倡导教师艰苦研究,丰采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以开拓创新的巧干意识精心教学

“巧干”就是用开拓创新的思维审视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培养巧干意识,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好两个“特区”,即知识巩固区和能力发展区,做好提优与补偏工作;利用好“相约月末”的平台,即每月一次基本功展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运用好“一中讲堂”的舞台,借助协作共同体解决疑惑,从而形成从“借力”到“化力”的效果;利用好每年“智慧课堂”教学比武的擂台,尝试新教法,实践新理念,实现大跨越.

(三)以忠诚教育的乐干情怀尽心教学

忠诚教育的乐干情怀就意味着对教育忠于职守、尽责尽力,意味着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尽心教学的最高境界,它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责任伦理和敬业精神,它的落脚点体现在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精心策划,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精细导航,能为学生的多元发展精巧搭台.

“和”是质量空间长之维度,“研”是质量空间宽之维度,“干”是质量空间高之维度,只有将“和”“研”“干”的量在各自维度上拉长,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才会变得更加宽大.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