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艇辐射医学防护课程创建与实践
2014-08-15李百龙蔡建明崔建国周传丰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舰船辐射医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李百龙,蔡建明,高 福,崔建国,刘 聪,周传丰,程 赢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舰船辐射医学教研室, 上海200433)
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资源,已成为21世纪资源竞争的重要战场;海上运输已成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交通生命线,海洋经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强盛与衰弱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海军是维护我国海洋战略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的坚强后盾。随着中国外部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国家利益拓展的需要,中国海军正在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型转变。因此,海军官兵在海上从事各种军事活动的范围、时间、频率都在增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航海特殊复杂环境对艇员健康的影响,辐射环境就是对艇员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1]。然而,在以往海军医学课程中有关辐射对舰艇艇员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防原医学课程的学习,而防原医学主要以核武器杀伤效应及其防护为主,其中也包括核武器对舰艇杀伤破坏作用及其防护知识[2]。但是,舰艇平时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护知识并未涉及,而这正是现代海军军医要掌握的内容。当前,防原医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海军军医在舰艇辐射医学防护培养方面的需要,创建舰艇辐射医学防护新课程的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为了使舰艇辐射医学防护课程适应海军军医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室派出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到海军相关单位组织调研,听取需求;同时,又组织军内相关学科一些著名专家共同商讨。结合我室多年来承担防原医学的教学经验,制定了课程标准,编写了国内第一部《舰船辐射危害医学防护》专业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确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海军全科军医两年的试点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把这两年来课程建设及实践情况介绍如下。
1 指导思想
舰艇辐射医学防护是研究从事海上劳动作业和军事斗争所涉及航海环境条件下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医学防护问题的一门特殊医学,对维护海军官兵的身心健康,提高军事作业能力和部队战斗力,挽救指战员的生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3]。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海为主、海陆结合”、“以军为主、军民两用”的原则,重视学员军事理论、军事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员能掌握平战时各类海上核伤员的基本救治方法,具有放射卫生、放射防护和放射事故的医学处置能力,而且能了解本学科主要科研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促成全面成才;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现代高科技军事斗争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既传授实用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同时注意吸收补充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部队现场教学、参加综合卫勤演练等方式实施教学,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
2 教学内容
舰艇辐射医学防护课程,共计30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10学时,考试2学时。课程内容包括三个单元:一是核武器损伤与防治单元。理论课(4学时),主要介绍核武器海上爆炸对舰艇艇员的杀伤特点及其防治;实验课(2学时),主要进行个人辐射防护、人员在沾染区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和估算、人员体表放射性沾染检查与评估训练。二是放射损伤与防治单元。理论课(10学时)重点介绍急性放射病、内照射损伤、皮肤放射损伤、放射性复合伤的发生机理、发展过程、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伤情判断和早期救治;实验课(4学时),主要开展了外照射损伤化验检查、内照射损伤治疗实验。三是平时舰艇辐射及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置单元。理论课(4学时),主要介绍平时舰艇(电离与非电离)辐射的来源、特点、对艇员健康的影响、各类辐射防护标准及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核动力舰艇核事故医学应急处置。实验课(4学时),主要开展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现场教学。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舰艇辐射医学防护是一门涉及尖端军事和临床医学的综合性军事医学课程,其实践性很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所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如,核武器海上爆炸对舰艇艇员的杀伤特点和防治内容缺乏形象化表述,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先让学员观看“核武器的战斗性能”录像,使学员对核武器的威力和杀伤破坏因素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来学习和分析舰艇艇员的损伤特点。放射损伤的预防、诊断、急救和治疗是本课程重点之一。而在平时这种病人很少,学生不能像学习临床医学那样进行见习和实习,难以形成很深的印象,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可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如讲述急性放射病时,采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以我室“6.25”事故七名病人为例,结合我室制作的急性放射病多媒体课件(全军一等奖)实施教学。病理变化是急性放射病的难点但也是重点,其内容多而复杂,教员讲得费力,学员听起来乏味。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把主要病理变化制成了动画,边放边讲解,形象直观,便于记忆。为了让学员们对急性放射病有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还采用了PBL(problem-based leaning)教学法,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分组发言,以启发学员独立思维和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员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关于核动力舰艇突发核与辐射事件医学处置内容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员熟悉部队实际情况,掌握实战本领。由于核与辐射事件的偶发性,相对其他医学课程难以让学员恰巧在教学过程中有真实实践的机会,往往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员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一难题,到部队开展现场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为此,我们走院校教育与部队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道路,主动与东海舰队某部联系,建立了教学训练基地,将课堂教学搬到部队训练场,通过部队模拟放射性污染现场以及开展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提高综合处置能力水平[5]。
4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在教学评价方面,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突出“能力”本位。积极探索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新型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和激励作用,强化能力的培养,坚决扭转那种“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的现象。为此,我们在考试考核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废除了一张卷子就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做法。主要采取了综合性考评方式:一是理论考试(70%)。将以往测试记忆力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病例分析、案例处置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二是实验操作(20%)。主要进行个人防护、沾染检测、伤情判断、医学应急处置能力的考核。三是平时成绩(1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提问和回答问题、实验操作情况等几个环节。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培养水平。
两年多的课程建设与实践证明,学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这门课对于打赢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具有重要军事意义,进而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其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系统了解舰艇辐射的主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医学防护,掌握平时和战时舰艇各类辐射防护标准及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学会舰艇遭核袭击或发生核事故时伤员的辐射侦检、沾染洗消、分类诊断、早期抢救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三是只要更新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等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当然,这门课程建设和实践工作时间还不长,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争取把其打造成一门名副其实的“贴近部队、贴近实战”军队优质课程,以培养出具有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军军医。
[1]柯文棋.现代舰船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2]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的创建与八年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47-49.
[3]蔡建明,李百龙,沈先荣.舰船辐射危害医学防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1.
[4]崔建国,黄越成,高福.PBL教学法在放射医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234 -1236.
[5]李百龙,蔡建明,李雨,等.防原医学现场教学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39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