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4-08-15罗杰伟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务科南充637000
罗杰伟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务科, 南充 637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入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不断扩大,急需大批全科医师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对全科医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提高全科医疗服务质量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命线,其关键是培养一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医风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为此,根据我国卫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卫生部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的重要决策,世界各国的医疗实践也证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师已经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卫生人力开发与建设的主流和方向,是卫生队伍建设的长远之计[1]。
1 全科医师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1.1 全科医师的概念 全科医师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因其服务性质又俗称家庭医师或者私人医师。世界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学会(WONCA)为全科医师下的定义是:每个要求医疗保健者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安排其他专业人员提供需要服务的医师;美国全科医师协会的定义是:全科医师是对于家庭成员,不论其性别、年龄,不论发生的是身体、心理或社会问题,均能以其独特的态度和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师;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师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师。综上所述,全科医师是指经过全科医学专业教育培训,具备扎实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便捷、廉价基本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层卫生服务的医师。全科医师是执行全科医疗服务的主力军,是患者最先接触的首诊医师,承担着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守门人职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
1.2 国外全科医师的发展历程 全科医师是近代医师队伍中的一个较早分支,由通科医生转化而来。而通科医生诞生于18世纪的美洲,命名于19世纪欧洲,到了20世纪初,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转向专业化,通科医生的发展逐渐从高峰走向低谷,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基层家庭医疗保健的重要性和基本卫生医疗需求日益上升,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全国性全科医学会,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道路[4]。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发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全科医师培养制度。
1.3 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思想被引进以后,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师培养开始得到实施和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国家在全科医师教育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按照卫生部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要求,目前我国全科医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未达要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比较明显,全科医师培养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瓶颈:①全科医师培养教育还未能贯彻社区导向的全科医学观念,无论是在指导思想、带教师资和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材建设、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实践基地创建等方面都未完全摆脱传统医学教育的框架;②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全科医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健全,各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导致全科医师培养存在“内忧外患”;③至今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全科医师教育管理模式,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人才的匮乏和民生需求的不满足[3-8]。
2 加强全科医师培养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医疗保健的基本途径。根据卫生部对每万名居民中应有5名全科医师,5名护士,2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要求,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数非常紧缺。为此,卫生部制定全科医师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前,全科医师要达到医师总数的10%,在社区工作的医师中,全科医师的人数应不低于1/3。所以,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医学教育应与时俱进,对市场需求高度敏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加快医学教育的改革步伐,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师,为卫生改革实践服务,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全科医师培养的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范围宽广、内容极其丰富的领域,在国外,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就是社区民众健康的守卫者。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医疗服务,首先就要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师[9-11]。
3.1 全科医师培养教育的指导原则 鉴于我国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现阶段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作为培养全科医师的主要形式,全科医师培养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特点,坚持全科医师培养的科学性,注重全科医师培养的层次性、针对性和连续性,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同时要结合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为居民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的生力军。
3.2 健全全科医师培养教育体系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完善的教学计划;②适宜的培训教材;③规范的实习基地;④合格的师资队伍;⑤先进的教学设备。全科医师培养必须坚持“教育—培训—教育”模式,完善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同时遵循“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效保质量”因地制宜教育指导原则,加大临床实践,公共卫生实践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使全科医师真正成为百姓健康的“守护神”[13,14]。
3.3 完善全科医师培养管理机制 根据文献报道,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全科医师教育管理体系,各个省市对全科医师的培养都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系统地建立全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必须完善统一的全科医师培养,考核,评估和激励政策;完善全科医师的准入培训,普及培训和提高培训三个层次管理标准;规范全科医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卫生人才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力度。同时,为了确保全科医学人才合理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学服务,政府应采取相关配套政策提高对全科医师的重视程度,可以利用大众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师及全科医学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全科医师的理解和支持,明确全科医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全科医师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全科医师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提高全科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15,16]。
总之,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全科医师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及地方特色的规范化全科医师培养制度,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以人为本,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合格全科医师,才能实现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师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杨韵菲,张瑾.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若干思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2 -13.
[2]Timi JA,Baewick A,Cashman S,et al.Clinical prevention and population heath: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heath profressions[J].American Jour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4,27(5):471 -476.
[3]何英.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创新慢性病管理工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5):442 -444.
[4]何爱平,李会连,胡承明.开展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81 -882.
[5]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9-681.
[6]许泽兵,向刚,朱晓玲,等.芦山县农村居民就医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5):448-452.
[7]陈颖,任中平.南充市乡村医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1):73 -76.
[8]余雪丰,陈俊国.区域性中心医院住院医师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的现状与趋势[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194 -196.
[9]秦菲,吉琳.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趋等化”前瞻性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5):331 -332.
[10]李思虹,梁福威.五年制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社区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2009,11(16),105 -106.
[11]向刚,文亚,黄正宽,等.“职业医闹”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对策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197 -199.
[12]雒国胜.结合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30(3):236 -237.
[13]刘姿,周瑞敏.全科医师社区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学,2004,10(4):62 -63.
[14]马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实践中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203 -206.
[15]张勘.国外全科医学发展与上海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索与实践[J].社区卫生保健,2007,6(3):153,156.
[16]Park H.The efect of family medicine clerkship on the preference forfamily medicine as a career choice in third·year medicine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Korean Academy of Family medicine,2003,24:444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