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入学习理论指导下优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对策——以《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为例

2014-08-15颜士刚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评价过程

陈 茜 颜士刚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基于《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这门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中小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相比,课时分配上,能够留给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很少,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课后完成的,相对来说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较自由、学习地点较分散,无形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上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近几年,投入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普遍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其理论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参与度与认同感,关注的是学习个体学习动因的激发、个性潜能的发掘、个体对学习群体活动的积极合作和参与以及个体能力的建构,与研究性学习目标具有较高的契合度[1],因此,我们认为投入学习理论能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当下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学习型社会,新的市场环境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学生,是高等教育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这门课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三年级的学生就其一般特征而言,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过大学前两年的学习,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专业能力上,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修过了多门教育类相关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开展相关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中增设研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显性能力、促进隐形能力的发展。本文针三个学期的实践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拟在投入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三个维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重新设计相应的管理办法来改善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

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中,是我们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与探索,这种尝试与探索是在实践中反思、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三轮研究性学习,从学习计划的整体执行情况、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师的指导情况等方面来看,确实发现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研究过程中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也就是选题阶段研究的热情很高,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对研究性学习普遍失去了新鲜感,参与热情逐渐降温,出现了所谓的“学习倦怠现象”。[2]如果这时候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研究性学习这项活动很可能“有始无终”,即使勉强进行,课题研究也脱离了整个计划,学习通常不会收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其二,缺少有效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经常是“骨干分子”工作,其他成员旁观,协作学习变成了“形式”上的合作。一些同学抱着“旁观者”的想法:“安排工作,就去做,没安排,就躲到后边”,没有真正参与到协作学习中。这样情况的存在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团队合作没有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情感目标中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与人分享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也就很难实现,学习的开展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其三,过于关注研究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因为我们是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专业课的最终成绩中,研究性学习占有一定的分值,一些同学把研究性学习当成这门课的一项课程作业,更关注指导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绩,忽略了学习过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这门课程也失去了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能还没有传统的大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取得的效果好。

二、投入学习理论视角下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投入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凯斯利在结合自身多年的远程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是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真实性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学习。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外在、显性的投入学习;认知投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策略;情感投入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行为和情感均发生积极的投入。从投入学习的视角分析,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无非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投入水平较低:

首先是情感投入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未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制约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情感的投入,产生了阻碍研究性学习的、消极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了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其情绪水平、兴趣动机、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水平最为直接的因素[4],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5]。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也较高,并且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督促;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的学生,则会自信心不足,在团队中不敢尝试,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遇到困难就想到放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同样,在关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影响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的调节表现为增强效应,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情况下,学习投入最佳,反之亦然[6]。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倦怠现象与未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有关。

其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的行为投入不佳。在研究性学习前期的学习者分析中,我们认为本科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并且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过分估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之经过教学改革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大,研究性学习是由两名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负责,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并且大部分的研究活动又是在课后进行的,管理者不能随时对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监管、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在第一轮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类似于“放羊式”的管理,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到位,只是对研究思路、课题方案、等进行了宏观的指导,与课题组很少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研究日记、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资料更是缺乏管理,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监督,自由度过大,学生过于散漫、懈怠,提交的研究结果敷衍了事,未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成果。

学习认知投入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策略[7],研究性学习中缺少有效的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小组学习前缺少对协作策略的设计,学习过程中缺少协作学习策略的使用。以小组长为例,大部分小组长具备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品德,并且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但组织协调能力欠缺,管理过程中缺少策略性,对小组学习的管理欠佳,小组内学生的学习呈现无序、无组织的状态,产生了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协作学习。

三、学习投入理论指导下优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对策

在上文中,根据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三个维度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样也将从这三方面解决问题,提出了优化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三个策略。

1.“三位一体”过程性评价,调动学生情感的投入

研究性学习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对研究过程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评价中的过程。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将指导、评价与学习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形式,即“边学习、边指导、边评价”,这种方式使评价变成一种导向与激励。其中导向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不足,寻求正确的途径与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习的初期,我们会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案、步骤等,向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将评价表格事先分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指导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一边评价一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错误,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活动。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学生怎样看待教师‘失德'现象”这一课题,学生们选择了调查研究法,由于学生不了解教师规范,不知道哪些现象属于教师“失德”,调查问卷设置的问题数量过少。针对这一现象,指导教师提出的建议是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深化课题的研究[8]。接受建议之后,学生选择了文献研究法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问题的选项。激励是指善于利用评价中的反馈信息,通过正面、积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我们的做法是,评价过程中创设表扬情境,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以便在班级中树立正面的榜样,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不是给予过多的指责,而是进一步的引导,对于那些缺乏兴趣和动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

2.电子档案袋管理,促进学生的行为投入

大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自由度相对较高,教师经常会有鞭长莫及的感受,研究性学习中的文本管理,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规范与高效,也就从行为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投入。为了把文本管理真正落实到过程管理中,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电子档案袋的过程管理方式。教师通过监控档案袋的形成,来管理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组织班级内的交流,使档案袋的管理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

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安排,我们设置了三次交流汇报,分别是第5 周的开题报告,第11 周的中期报告,以及第18 周的结题汇报。每次汇报前,我们会督促学生整理好这一阶段档案袋需要存放的资料,包括会议记录、演示文稿等,通过资料的完整性来反映学习的充分性。开题汇报主要是向老师和其他同学介绍下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具体的时间安排以及小组同学的分工情况等。开题汇报前,电子档案袋内需要存放的资料包括:课题研究方案、初步调查情况、开题报告等资料。第11 周的中期报告目的是将这一阶段的课题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已经解决的问题,向其它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交流,包括的资料有活动进程、周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第18 周的结题汇报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结题答辩,先由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特色、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开展研究的收获与体会。然后由老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发言人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成绩评定。

3.优化合作学习策略,调动学生认知投入

“投入学习理论”包括三个成分,即相处、创造、贡献。其中相处指的是学习中要强调团队的合作,学生需要具有规划、交流、评价、管理等技能[9],借鉴投入学习理论的“相处原则”,我们可以从规划、交流、评价与管理等角度对合作策略进行设计,调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改善“骨干分子工作、其他成员旁观”的现象,促进学习投入水平的提高。

首先是规划方面,主要体现在小组学习前,学习小组的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组是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的基础上组建的,以此来保证组内的相互促进,以及组间的均衡发展。分组的过程中,先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班级内的职务等做适当的调整,例如,个别小组成员过多,可以向人数较少的小组调整,某位同学因为性格原因未能找到小组,协调其加入适当的小组,如果一个小组内出现两个班级干部,可争得学生同意后与其他小组交换。学生我们每轮教学实践的人数一般为50 到60 人,为了保证成员的有效参与和教师的适度指导,一般小组数量控制在10-12 组。其次,管理方面提出的策略是“明确任务分工”,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分配工作、设置“岗位”,并且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这样管理保证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譬如,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可设置小组长、资料管理员、发言人、记录员、资料搜集员等岗位。交流方面,采用了“角色轮换扮演”的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角色轮换扮演”是指所有设置的岗位实行轮换制度,而非固定不变的,比如,在开题阶段的记录员,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扮演发言人的角色。“角色轮换扮演”既能够减轻组长的工作压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强课题研究的新鲜感,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问题。为了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成绩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评定的(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 三个等级,对应的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 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但教师的指导,特别是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理论结合实践,在学习投入理论的指导下,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课《学科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顺利的开展下去,不仅会提高课程的学习质量,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是从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三个维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这三个维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还应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一篇篇真诚的学习感想、一次次研究性学习汇报时的进步,印证着同学们成长的足迹。在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感想”中的一段话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这位同学写到,“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担任一名组长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开始面对有主见、思维活跃的组员真的让我很头痛,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沟通、协调的重要性,每次开会前把需要完成的工作分成几部分,根据同学们的特点安排给他们,自己轻松了很多,组员们得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显得轻松很多、做起来游刃有余。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探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了,学会了包容体谅,感受着团结一心的力量,短暂的学习结束了,感谢老师们为我们付出汗水与辛劳”。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在积极地开展,教师的指导已经从“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走向了策略性的指导;我们的学生也开始逐渐清楚的认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参与的热情逐渐升温,已经基本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从实施情况来看,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1]具春林,贾楠.投入学习理论视域下学案导学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7-49.

[2]杨丽娴,连榕.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3]雷小朋,刁永锋.投入学习理论在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40):428-429.

[4]魏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10,25:13-15.

[5]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50-53.

[6]廖友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价值观与学习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50-53.

[7]孔企平.“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2000,(2):72-76.

[8]金博.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问题与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8.

[9]刘凡丰.基于技术的教学新模式:投人学习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2(8):7-9.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评价过程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满的过程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