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阅读积累,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2014-08-15崔国庆
崔国庆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段的习作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但学生习作现状并不乐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畏惧习作,一提习作就犯难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背例文、抄范文,习作内容远离生活实际的假大空现象还屡屡皆是。根据个人的多年教学观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其一,教师原因。主要表现为教师教不得法。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习作并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习作课到底如何上,心里也是一塌糊涂。习作课它不像阅读课那样,学校、地市举行的优质课比赛又有几次是习作课?阅读课老师们见得多、学得多,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习作教学就不同了,有关这方面的观摩课少,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少。其二,是学生的原因。习作不同于写其他作业,它是生活的体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观察就没有习作素材,没有积累就不知如何表达,然而我们学生所缺少的又正是这些。针对以上原因,改变当前学生的习作现状,也是摆在我们小学习作教学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阅读兴趣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多年的教学使我亲身体会到,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很难写好文章,即使写出的文章逻辑性很强,但读起来也是干巴巴的有血无肉。一个爱读书的人,即使写出的文章词不达意,但也总是让人感到是心里有而法不得当。而现实中,不爱读书、不会读书的学生仍占相当比例。就我所教的班级而言,去年教三年级时,对班中52名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具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就达40%以上,不喜欢读课外书、对课外书没有兴趣的就达35%以上。他们要么是只读一些连环画类的简单读物,或者是只看故事的精彩片段,至于读书收获,都是无从谈起。有些学生甚至把读课外书都当成了一种负担,都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做出个读书的样子来应对家长。他们把大多的时间都用在了看电视上或者是玩电脑游戏上。三年级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最好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需要,也为学生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成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首先应当从学生的身边开始。在队会时间召开个“说说读书的好处”主题队会,让那些爱读书的同学谈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自己平时读书的方法。开展读书好伙伴结对子活动,让那些爱读书的同学与那些不爱读书的同学结对子,相互监督、鼓励。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同学们都把自己喜爱的书带到了班里(每人至少1本,最多3本)。建立班级学生读书记录本,记录每位同学的读书情况。每周班队会都要进行读书评比活动,对读书多、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彰,并颁发喜报。每两周要利用阅读课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或是讲故事会。课余时间,教师也参与同学们的读书活动中来,和那些不爱读书的同学进行交流。每学期要评比读书小标兵……以良好的读书氛围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课本只是个例子,把语文教学的内容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这是知识的拓展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把学生由学课文引领到学语文上来。如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到课下去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资料,了解书店里有关写周总理的书籍。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可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国际和我们国内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以题引思,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课文写的是谁和亲人分别,这里的亲人是谁,他们为什么分别等很多问题。学完后,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一些有关此方面的资料,以此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此外,在班里建立“知识之窗”宣传栏,让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打印或者手抄形式张贴到里面,并列入考核与评比读书小标兵相结合。这样,每当学完一课,同学们都会查找很多的资料,既延伸了课内阅读,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语言积累
习作是输出,阅读就是吸收。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生活中、习作中运用自如,才能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学会语言的积累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
(一)加强阅读积累。课本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例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久经锤炼的力作,都有不同的习作特点,出自于不同的名人、名家之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朱自清的《匆匆》等。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抓住这第一手宝贵资源,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章,更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习作素材积累起来。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在学生自读、对读、齐读和教师的引读等不同形式中达到熟读成诵,体现语文课堂就是读书的课堂,以此达到对语言的积累。此外,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记读书摘记的好习惯。学校印制了《阅读摘记》本,并向学生规定每星期阅读摘记数量。在积累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积累内容。如谚语积累、成语积累(写人、活动、场面等)、名言积累、诗句积累(描写春、夏、秋、冬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开展人人争当“背诵小先锋”活动(制定评选规则激励人人获得),阅读摘记本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在阅读课上让他们把自己的积累成果读给大家听,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逐渐形成一种积累爱好。
(二)诵读经典美文。优秀诗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结晶。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优秀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实现了语言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背诵优秀诗文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年级要求背诵60篇(段)。为给学生搭建诵读经典的平台,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申报了“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的研究课题,并且规范了不同年级段诵读内容,如低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天天美文》,中年级《弟子规》《笠翁对韵》《三字经》,高年级《论语》《宋词》《毛主席诗词》。每学期中要结合一次大的节日(六一、元旦)举行一次年级集体展示活动,学期末进行一次各班级的展示评比活动,评比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古诗文背诵小先锋等进行表彰。
三、强化习作训练
阅读积累的目的最终是归属到学生的习作上来。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基础,学生习作也就减少了难度。要想让学生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被动习作达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乐于习作还得需要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得法,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一)做好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范文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吸引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大。我们应充分利用范文的感染和诱导作用,引导学生模仿范文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会有所帮助。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技艺,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优秀篇章进行体会、欣赏,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生动内容,体味作者的匠心功力,使学生在吸收知识、增进技能的同时,不断增添习作兴趣,并且启发学生把吸收、消化的养料(语言、写法)通过仿作练习表现出来。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可以让学生仿照写山奇、秀、险的方式进行排比句式的仿写;学习了《开国大典》,可让学生按照典礼前、典礼开始、典礼后的顺序写一篇《开学典礼》或《六一联欢表彰会》进行布局谋篇的仿写;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可以让学生仿照着作者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方法进行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仿写;学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与习作相结合的训练点。通过这样的练笔,不仅使学生写有可依,而且也写有内容,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提高了习作兴趣。
(二)丰富命题形式。小学生天真、好奇,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以及老套陈旧的习作题目。针对这种情况,在习作中,我们应当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多给他们一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敞开想象的翅膀去异想天开。这样我们在命题上就要灵活,少进行一些命题练习,多开展一些半命题练习和自命题练习或是想象习作练习,如让学生写的《令我_______________的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歇后语的来历》等。此外,要把学生的练笔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如学习了《劳动技术》第一课《怎样洗衣服》,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第一次洗衣服》;学习了《省情》第六课《话民居,看发展》,让学生写一篇《未来的房屋》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应当学会整合资源,应当让习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让学生在快乐中习作、进步。
(三)改革评价方式。改革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最难于批改的作业就要数学生的习作了,费时间,伤脑筋。练笔本上批改符号密密麻麻,教师评语语重心长。可是,当作业本发下后有多少学生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修改?教师的评语又有多少学生去体会?针对小学阶段学生习作特点,学生习作评价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第一,要发挥好学生自身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写完后让学生用红笔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画上波浪线,以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告诉学生一篇连自己也没有看到优点的文章,别人是很难发现的,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首先会自己赏识,鼓励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有下功夫写好的意识。第二,发挥好伙伴的作用。要通过伙伴间的相互交流、互批互改达到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第三,在学生自批、互批的基础上,教师要再次审阅学生批改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每位学生习作作个最后评定。对共性的问题做到认真讲、重点讲,对个性的问题单独讲。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欣赏文章、评价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别人的同时也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第四,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评讲课上,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把自己发现写得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在班里设立“身边的榜样”宣传栏,不定时让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文章张贴到里面,让大家欣赏。此外,要鼓励学生向一些网站、报刊投稿,积极参加区、市以及全国举办的各类作文竞赛。每学期要汇编班级学生习作集,要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成果,尝到习作的甜头,对习作充满信心。长期坚持,他们一定会觉得习作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