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及传承探究*
2014-08-15宋璐璐
宋璐璐
(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 福建宁德 352100)
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及传承探究*
宋璐璐
(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 福建宁德 352100)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畲族 音乐文化 文化传承 现状探究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各地区的进步,长江三角经济区战略也随之发展。在此基础上,畲族也不再复以往那种较为封锁的状态,逐渐形成了民族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为其带入全新文化元素的同时,也给其本土音乐文化带来了冲击。长期以来,畲族族民大多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区生活,为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建立了稳固的平台[1]。在过去的生活中,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人们所接触到的音乐受到传播途径限制,基本上都是其民族内部音乐,比较单一。但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各种网络媒体的开发,逐渐加强了畲族与外界的联系,改变其封闭状况。不断丰富起来的音乐给人们的听觉神经带来了全新的刺激,使人们对其感受到了新鲜感。另外,由于人们,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年人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具有浓重的兴趣,崇尚外来文化,从而也使畲族音乐丢失了一大部分的听众,与外来音乐相比中,竞争力比较差。
一、当前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状分析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但是,这一民族在形成其语言的情况下,并未形成独有的文字[2]。畲族主要居住在偏离城市的山区,交通非常不发达,还存在很多没有修建公路的地方,主要的交通方式还是走路,运输也只能是单一的肩挑,人们的生活几乎隔绝了外界的联系。所以,为畲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平台,为畲族音乐文化其文化属性和特征的传承提供了便利。基本上畲族民众都热爱对歌,彼此爱恋的男女,通过对歌表达心意;欢庆节日吉时良辰,借助唱歌来表达心情;丧葬祭祀,借助歌曲表示追思;人与人交往,通过对歌彼此交流。几百几千年来,畲族族民通过山歌这种独特形式代代相传,将民族历史流传下来,并且,通过这种特殊的传统音乐方式,也使畲族在中华民族中占有了重要作用。
因为畲族长期以来都较为封闭,因此其族内文化都比较接近自然状态,当然,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上文中提到,畲族音乐文化与畲族人们社会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大的集体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祀拜神,还是小的私人聚会,如朋友聚会、生产劳动,都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使一个人独自路上的独唱,也是一种音乐形式的自娱自乐。由此可见,畲族人民生活活动中,音乐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单元。畲族在举行婚礼时,要进行对歌,歌曲内容非常丰富,歌曲形式种类繁多,而且都具有非常浓重的民族气息,将畲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和审美立场表现的淋漓尽致。婚嫁歌曲能够为畲族文化的研究、畲族婚嫁习俗的由来研究提供便利,同时还能促进畲族族内与畲族外周的文化交流,因此,婚嫁歌曲研究价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处于现代文化发展的大浪潮下,加之周边文化的影响,畲族婚礼歌在当下出现严重断层。面临或已经失传的畲族语言特色歌曲数量不在少数,畲族文化的挽救迫在眉睫。另外,畲族人民祭祖整个过程礼仪中,既有口述部分也有演唱部分,活动规模较大,需要十几个人在数天时间内才能完成。演唱部分作词顺畅悦耳,且内容通俗易懂,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其自身群众基础十分广泛,能够为畲族发展、宗教信仰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名族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3]。当下,这种固有模式在畲族仪式中已经很不常见了,正在走向消亡的局面。当前社会中,不断增加的外出务工人员使畲族居民地所剩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从心底喜爱,愿意去学习传承这些音乐文化的就更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出现人数不够,造成一些仪式难以正常开展的原因。一个民族其内部的优秀音乐由于不具备歌师、乐师的教授,也没有年轻一代的传承,必将走向没落的结局。畲族音乐文化在老一辈畲族民间艺人不断离开,也必然在未来成为书中记载之物,难以在现实中再次呈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畲族文化首批、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年龄已达到60~70岁。畲乡音乐文化处于何种境地不言而喻,怎样对其开展保护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和传承畲族传统音乐
这里所说的保护其目的并不是在于将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保留,有些人思想中认为民族音乐文化就应该处于最原始阶段,对其发展实质上是对其的破坏,抱紧了“正宗”和“原汁原味”不放手,觉得少数民族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给传统音乐带来的前进是非常残忍而遗憾的[4]。实际上,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种观念,不难发现其蹩脚之处。这种想法是与历史发展进程相违背的,是不利于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发展的思想,应该严禁杜绝。我们必须明确,滚滚历史洪流中,民族文化、民歌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溶解,过滤阻碍其发展的旧文化,注入全新内容,这种创作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并永无止境的。无论是在哪个阶段中,民歌都会通过多种不同形式来给予表现,每一项人为因素都无法阻挡其发展,使其保持原始状态毫无改变的。所以,对待文化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一同进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必然会随时代发展进步这一事实。畲族音乐不单单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并且还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侵袭。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冲击和侵袭,并逐渐溶解消化,满足发展变化规律,那么这种文化必然难以继续传承,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其民族内部音乐文化的绝迹。所以,本文中提到的保护与传承实际上除了文化的继承之外,还包括了文化的发展;不仅要继承和保护那些逐渐丧失存在环境的古老乐种,在它们彻底消失之前开展抢救,从多种渠道进行收集、整理、存储等工作,确保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库完整性;而且还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为畲族音乐文化探寻出一条可以与现代文明彼此融合,彼此吸收的发展道路,避免这一文化传承发生断裂,确保中国音乐体系中仍然可以留存独特成分。
(一)畲族传统形式的保护
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是确保其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此处的文化形式远不仅仅是单一形式方面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内容保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思想观念,都存在不同[5]。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沉淀出了各色各样,独特风格的传统形式。这些传统形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更是代表着其民族内部的文化独特性,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音乐文化习俗,畲族人们在婚嫁、丧忌、节庆中,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便是畲族人民农历三月初三的歌会,这种形式即使在当今社会中也受到了畲族人们的广大欢迎和追捧。这种传统形式,不单单是能够将相关的畲族特征延续继承下去,同时还能够将畲族音乐文化凸显,将其特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借助这一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让更多的畲族民众感受其本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取更多受众,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形式不仅能够将其形式留存,更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
就某种意义上而言,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对其传统文化的保存。目前,对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立足于当前畲族聚集地之一的浙江丽水市的基本情况,通过各个地方各界人士的努力,目前关于畲族服饰文化和日常用品文化都实现了一定的传承,但是仍然处在最初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保存场所。同样,畲族音乐文化的保存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局面。目前在畲族内部还具有一部分年岁已高的民间艺人来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但纵使在这种前提下,新一辈青年歌手仍然少的可怜,如果老一辈艺术家逝去,必然也会给畲族音乐文化带来失传的危机[6]。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帮助:①创建畲族博物馆音像资料馆。大范围收集畲族传统音乐,利用现代科技方式,构建一组声光音响资料。上文中提到,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不是一味的原封不动的传承,但是此处要注意,必须保证这一套资料的原始性,保留其最初水平。②校园中设立专门课程,进行传统音乐的教学和赏析。从学生时代就为其灌输音乐文化思想,并将文化内涵和意义对其讲解,逐渐在其心中建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崇尚。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请民歌歌手到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为学生授课,将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③在畲族族内传统节日活动庆祝过程中,选择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设计,进行演唱时,演唱者在确保音乐原味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④在民族高校中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单位,也可以聘请畲族民族音乐歌手开展培训以及民族历史知识的传授,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培训新型适应型人才、开展理论研究、进行专业指导,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条件,并实现长期循环。
三、传承畲族传统音乐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并延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人们想要感受或参观它,需要进入博物馆,去看那些玻璃罩下的展品。但是,这并不是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无法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全新的生活方式下存活。长期的历史说明了,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大多情况下彼此间可以获取对方文化中的全新因素,也可以为对方提供自身的优秀基因,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发展能力,促进和谐发展[7]。如果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前进可以紧随时代发展的速度,打破自身局限性,寻求多条发展道路和空间,提出自身陈旧的、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呆板形式,不断从外界吸收现代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基于此,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必然会再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一)推陈出新
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对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受众和发展空间[8]。上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多样化思想潮流的发生和发展,勾起了民众关于传统文化中没有得到充分注意和重视的民族文化的兴趣。畲族内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音乐的创作群体,深度挖掘并整理分类畲族传统音乐,将其应用于音乐创造中。任何事物的进步都离不开新内容的注入和不同事物的彼此交融。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曲调或节奏的音乐大多可以引起更多听众的兴趣,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畲族音乐创作的出现在中国国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并且也获得了畲族人民的肯定和支持。关于畲族音乐文化所举办的大型活动还获得了国内各种奖项,这也是畲族音乐文化能够在新时代新时期下获得良好发展的佐证[9]。目前不仅是处于较为落后地区、生活水平较为原始的畲族人民对畲族文化喜爱和追捧,畲族音乐表演也逐渐得到了城市人民的肯定和喜爱,并在当下的音乐市场中获得了不小的立身之地。保护和推介畲族音乐文化,确保其能够更好、更快、更加平稳的发展。
(二)传统形式的古为今用
古老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放到当代文化中,不可否认其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因此,将现代元素注入新鲜内容,能够有效促进畲族音乐在其族内更加平稳的发展。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多样化的现代文化为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由于人类的通性,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和对本土文化的自卑,导致了畲族本土文化被其他文化元素占领了市场份额[10]。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现象都是短暂性的,由于各个民族在其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基本元素,在多种模式中选择出来最适合本民族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传统将其本土文化实质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顺应民族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农历三月初三,在畲族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畲族人民都会举办隆重的歌舞聚会,在此期间,本土创作的畲族歌舞音乐会被人们推上舞台,进行展现[11]。不断有融入全新形式和内容的畲族音乐文化作品,获得了不同地域前来参观的来宾的欣赏以及本族人民的肯定和热爱,也推动了畲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本民族内的发展。这种发展逐渐摆脱了呆板的限制,融入了时代特征,通过全新的形式来为人民提供基于新时代之下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畲族音乐文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欣赏受众和更加稳固和广泛的听众基础,必将再次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每一民族其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歌民俗,必然都是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出的历史写照,当然,畲族也不例外,其民族音乐文化包含了历史生活轨迹。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不断进步的同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减小,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变得更加的重要。吸收异族文化的优秀之处是本族文化前进的动力,但是,也不能忘记,保留本族文化的精华才是传承本族文化的根本。
四、结束语
滚滚历史长河中,人们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或民族,随着其经济发展中的波折和前进,内部传统文化都从重视阶段逐渐变为淡漠,而后又重归重视的阶段[12]。基于这一意义层面,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可以确保自身传统文化和内部风俗不受忽视,就可以确保这一国家或民族的情感以及特性永久留存,也就是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畲族文化也是如此,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逐渐侧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重任的工作者们也必须提高警惕。受到差异文化的侵蚀在如此开放的社会中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一定要认清形势,寻找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容进行吸收,注意保证自身文化的根本独特性不受侵害和影响。引戒前车之鉴,在借鉴、接纳周边及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确保本族文化的传承,推动其前进的步伐,不要被时代的洪流遗忘,使其发扬光大,永久流传。
[1]杨龙英.试论畲族文化保护和开发[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7):28.
[2]何义珠,李露芳.新媒介环境下的畲族文化传播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2):90.
[3]朱庆好.畲族山歌的口头传播特点及其当代生存危机[J].新闻界, 2012(24):27.
[4]季华薇.“亲近畲族文化”美术综合探索活动掠影[J].商情, 2011(33):107.
[5]雷水莲.休闲与畲族文化传承研究——以浙江遂昌三仁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115.
[6]谢爱国.畲族文化保护的“原生态”在哪里[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42.
[7]蓝万清.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畲族文化列岛的建议[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1.
[8]连允东.加强载体建设凸显畲族文化[J].政协天地, 2010(4):43.
[9]刘洋.族群互动与文化涵化[J].美与时代(下), 2013(8):124.
[10]曾丽丽.论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群文天地(下半月), 2013(2):36.
[11]陈少南.浅谈惠东畲语的保护和发展性措施[J].广东史志, 2012(6):28.
[12]王岚.别样风情在畲乡[J].福建质量管理, 2011(12):45.
(责任编辑闳玉)
2013年宁德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服务宁德项目《畲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弘扬调研》(编号2013F63)。
2014-04-28
宋璐璐(1979-),女,硕士,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J 607
A
1673-4580(2014)02-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