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2014-08-15肖艳丽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庐山外交学院

肖艳丽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肖艳丽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进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与国家利益是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文化,庐山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样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以庐山景观为中心,展开个体为主的公民旅游交流构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庐山文化 公共外交模式 公共外交

发端于美国的公共外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埃德蒙德·古利恩认为:“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信息和观点的跨国流通”[1]。2012年12月31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在北京成立,时任外交部长杨洁篪指出我国公共外交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对话交流,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他的讲话中强调“对话”的观点阐明公共外交这一领域的学术方向,即公共外交的理论路径为政治学与传播学的结合[2]。尽管中外对于公共外交的认识还有一些差异,但其构成的基础是文化。换言之,公共外交表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文化在其中的基础地位。就地方文化而言,文化的资源决定了公共外交的模式和形态。庐山文化具有十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白鹿洞的儒家文化、东林寺的宗教文化,以庐山景观为中心的旅游文化,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庐山文化为基础的公共外交模式。

一、学院模式:以白鹿洞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这种模式主要由高校孔子学院进行,可称为学院模式。全球汉语热推动了孔子学院的发展,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英美很多国家已经实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外国了解中国提供了对话的窗口和交流的通道。

作为中国书院文化的典范,白鹿洞书院在对儒家经典的传承、书院教育体系的建构、教育理念的提升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其影响巨大,如在明代,朝鲜25所书院都祭祀朱熹。在当下,除了韩日等亚洲国家来白鹿洞书院交流外,书院文化还随着孔子学院走向全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孔子学院对书院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特色方式之一。

在2012年“孔子学院事件”后,学院模式的公共外交遭遇到“文明的冲突”,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自然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事实需要人们用智慧去面对现状,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实施本土化策略,积极融入当地,以获得当地民众和学校的支持,要把中国文化与当地、当国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大批善于沟通,懂得交际,精通将中国文化润物无声的传播给所在国的“专业”教师;其次要控制速度与规模,既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急于冒进,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稳扎稳打。要从孔子学院办学的本质出发,立足本职工作,依靠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交流和对话,从而降低发生冲突的可能;最后,要将官民一体化发展,大力开放民间渠道,形成氛围,将公共外交的根扎在广大民众之中。

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阿克曼曾指出,对外文化交流从低到高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是改善国家形象,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第三个层次的目标是发展相互理解[3]。孔子学院在这三个方面可以说都在发挥作用,但由于发展深度等问题的困扰,要想达到更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特别是达到相互理解,还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更具影响力的发展。白鹿洞书院要在发挥传统文化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仅使孔子学院的教师,而且需要每一个民众都能认识到上述三个方面总体要求。

在公共外交中,白鹿洞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儒家文化及传承的书院符号。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窗口,也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中国的符号。两个符号交汇的地方就是教育,其根基就是中国文化,所以作为学院模式的公共外交对庐山文化对外传播而言,就是儒家经典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公共外交中,白鹿洞书院文化应该大有作为。

二、寺院模式: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研究与交流

这种公共外交模式我们称之为寺院模式。中国的宗教资源极其丰富,但宗教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扮演的是负资产而非软实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并充分展示中国宗教的国际贡献。

2012年6月3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及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徐以骅教授提出:“①‘后传教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外宗教互动比传教时代更为多元和双向;②‘信仰中国’,这一叙事旨在促进宗教与国家整体外交及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③‘地缘宗教’,目前中国的地缘经济和政治形势严峻,但地缘宗教的环境却相对宽松,中国海外利益的集中点都是地缘宗教的轴心地区或枢纽地区,需要充分研究宗教地缘;④‘宗教贸易’,通过对义乌、莆田等地的实地调查,全面勾勒中国宗教商品的全球生产与营销网络。”[4]

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日本等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胡适先生认为东林寺佛学代表了“中国佛教化”的大趋势。在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中,以佛教、道教文化为载体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认识不足,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近年来,东林寺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往频繁,形成以东林寺为代表的宗教交流热,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普通民众的沟通与联系,而且在欧美也展示了中国软实力,成为针对海外华人华侨与普通民众等展开“与信仰有关的外交”的重要渠道。

由于宗教文化交流的开展,庐山文化在公共外交中显得更为多元,由于东林寺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在开展“信仰中国”“地缘宗教”“宗教贸易”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所以作为公共外交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理解宗教在国家发展和对外关系中的作用,应该从观念、体制、人员等各方面提出了远景思量,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尽应有之力。

三、器物模式:以别墅为代表的文化研究与交流

这种公共外交模式可以称为器物模式。据统计,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636幢,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174653.57平方米。在庐山16个国家风格各异的别墅中,中式259幢、美式185幢、英式125幢、德式17幢、法式7幢、日式11幢、瑞典式12幢、芬兰式3幢、挪威式3幢,还有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加拿大、俄罗斯、葡萄牙、澳大利亚、瑞士和国际式(多种建筑风格融合)别墅,其中名人别墅有300余幢[5],文化积淀尤为丰厚。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的确,庐山的开发是夹杂着痛苦与辉煌的中国近代史缩影。时过境迁,人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更应该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建筑美学等与世界共享。

庐山别墅早已经与庐山山水风景、历史文化等融为一体,它不仅能为当下中国建筑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世界建筑提供借鉴。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在庐山上的和谐共生是在经历风雨之后的。同样,以别墅为代表的对外文化交流,也要融合中外文化的共性,把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理性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等相融合,找到其中的共通点,在内容与形式上形成契合。

别墅仅仅是一个标志物,是进行公共外交的一个载体,其本质是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学者王义桅认为,人们“应淡化核心利益,多讲核心价值;淡化民族特色,多讲国际社会;淡化民族复兴,多讲和谐世界。同时应努力追求普适性,在共同利益之上追求共享价值;隐化国家性,多以民间渠道与国际社会平等沟通和对话;把握时代性,充分发掘我公共外交的后发优势与文化优势,与时俱进地反映多数国家的多数人意志。”[6]这种思想运用在以庐山别墅为代表的公共外交上,笔者认为正好体现了庐山别墅建筑的高度、尺度与特别之处:融入自然,和谐共生。

四、个体模式:民众个体为主的旅游研究与交流

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个体模式,或者称之为公民外交。谢里·李·米勒说: “公民外交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每位公民在每次与外国人握手时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塑造美国的外交关系。无论你是坐在外籍同学身旁的学生、在国外比赛的运动员、迎接外宾的官员、摇滚明星还是海外商务代表, 你都是一名公民外交家。”[7]

随着全球旅游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来庐山旅游,以庐山为地标的公共外交策略也应运而生。一方面,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下,在九江地区举办了 “2007年九江市友好城市大会”、“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2009)”、“首届中国(江西·庐山)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2011)”、“首届世界名山研究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公共外交论坛(2013)”等公共外交范畴内的交流与合作会议、论坛。通过学术交流、文化旅游等途径,加强了交往、加深了理解、加紧了联系、加实了友谊,充分展示了形象、搭建了平台,相互借鉴吸纳了其他文明,形成地方公共外交工作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方面,作为旅游景区,每个庐山人都要向国际游客积极主动的展示景区的良好风貌,展示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展现每个中国普通民众的精神风采,形成人际传播、口碑传播,给国外游客留下美好回忆。

在此模式下,个人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这就要求每一个普通公民,不仅要在国内展示其优秀真实的一面,使外国人真实的了解中国,而且需要在国外进行旅游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重蹈那些败坏中国形象的行为模式。

经过60余年的外交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外交体系。在21世纪的外交体系中,公共外交成为时代的特色。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公共外交的水平,如何建构新媒介下公共外交的传播模式,如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地域公共外交态势等等。议题的深入和细化,必将进一步的推动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具公共性、民众性和实际性,从而在民众中落地生根,以致枝繁叶茂,进而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1]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0.

[2]黎卉莉.公共外交传播模式构建[J].国际公关, 2013(6):94.

[3]汉办官网.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学习国际经验[EB/OL].http://www.chinese.cn/hanban/article/2011-11/12/content_380277.htm

[4]邹磊.“宗教与中国对外战略及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 2012(10):188.

[5]黄明亮,万剑敏,喻峰编著.趣闻江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191.

[6]王义桅.公共外交: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PublicDiplomacy/lilun/detail_2010_08/31/2371392_0.shtml

[7]转引自张胜军.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6-08/02/content_4906982.htm

(责任编辑秦川)

九江学院校级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SH17)。

2014-03-17

肖艳丽(1978-),女,九江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文学理论。

G 114

A

1673-4580(2014)02-0020-(03)

猜你喜欢

庐山外交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学院掠影
外交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