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2014-08-15李锐,李毅
李 锐,李 毅
(青海民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基本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我国要继续实施开放政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在国家政策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在从“引进来”的内向型国际化到“走出去”的外向型国际化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许多重大投资领域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总额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2012年我国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仅为7517.1亿美元,同比下降1.2%;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221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6%,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1.6%。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2012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总量已超过国有企业占据我国企业并购总量的62.2%。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计算而得。但是国际化经营并非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只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相对于国际化行为本身,我们更关心企业如何借由国际化实现其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肩负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使命(鲁桐,2003),[1]而我国民营企业又具备许多不同于国有企业或其他国家私有企业的特点。故而,尽管民营企业国际化属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想要实现国际化中国民营企业仍须另辟蹊径。虽然1978年底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但国有企业长期占据着我国国际化的主体地位,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专门探讨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1999年起实施的《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及 “走出去”战略开启并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也由此开始出现。然而直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中国跨国公司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才真正大量涌现。
从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即必要性研究)→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优劣势是什么 (即驱动及促进/阻碍国际化发展的因素研究)→企业如何实现高效的国际化(即战略、模式选择的研究)→国际化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即实证类与个案类研究)等。研读、梳理文献有助我们以更加系统的观点看待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为此本文将按照上述逻辑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以期实现系统认识、把握方向的目的。
二、以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为主题的研究
这一类研究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趋势有关,围绕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可行性而展开。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国内市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刘冀生等,2003),[2]民营企业已然到了有必要向海外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短期不可再生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为突破资源进口限制,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基地,这其中就不乏民营企业的身影。另一方面,国际化经营不仅能够减少贸易摩擦、避开贸易壁垒,降低我国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难度(钟懿辉,2009),[3]企业还能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延伸企业产业链、改善我国民营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形成并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见,除了对传统稀缺战略资源的渴求,对更广泛的、对塑造企业持久竞争力有深远影响的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渴望也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去”(李志斌,2013)。[4]
大部分研究者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前景十分乐观。学者们指出,相较国有大型企业我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虽略显不足,但是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的优势恰好是一个企业成功国际化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加之有力的全球经济形式都决定了民营企业能够成功国际化。
三、以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因素为主题的研究
这类研究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环境有关,围绕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和促进/阻碍因素而展开。此外,还有学者以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绩效为对象,探究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因素。但是,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应属于第四类研究(国际化实施效果如何)的研究范畴,而且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故此本文将以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为对象的研究纳入实证类研究中加以详述。
1、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
研究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时,研究者们先后讨论了内部和外部 (Luo and Tung,2007;Hynes,2010)、[5-6]推力与拉力(Ilhan-Nas et al.,2011)、[7]主观和客观(Hutchinson et a1.,2006)[8]等变量,即企业家、企业和环境等三类因素(王增涛,2013)。[9]
(1)个体(企业家或高管团队)层面。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不容小觑。有研究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高层梯队理论也认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行为是其战略领导者个人特征的反映。在人口特征学中,高管人员的个人特征常以年龄、教育背景、任期、专业背景等可观测的统计特征予以衡量。
基于高层梯队理论,陈磊和王国顺(2010)验证了高管团队特征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影响作用。其中,高管受教育程度、国际活动经历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正相关。[10]钱海燕(2009)强调企业家特征和企业家精神还借由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11]朱吉庆(2010)、钱海燕等人(2013)则指出企业家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结网能力对天生全球化企业激进式的国际扩张行为影响明显。[12-13]不过,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观点,如赵先进(2011)在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国际化战略选择间的关系后指出,企业家年龄对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影响呈U型曲线关系,而其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可能采取积极的国际化战略。[14]
正如王增涛(2013)所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影响作用已基本得到理论界的认同,而对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国际化行为关系的研究却只处于起步阶段。[15]因此,现阶段企业家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作用究竟如何在国际理论界尚无定论。
(2)企业层面
1)企业国际化优势利用动因。国际化扩张是企业运用其宝贵的有形或无形资源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谋取利益的体现,内部资源是企业国际化的根本驱动力(Amit and Schoemaker,1993)。[16]纵观国内文献,多数学者亦倾向于从企业的内在优势出发,期望寻找并建立一个“特殊优势→国际化”模式。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激励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企业所具备的战略资源是其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先决条件,民营企业应当利用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积极“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与这些学者不同,王亚刚等人(2010)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既有优势发挥(国企转制优势、国内市场中外企合作经验)的原因同时也具有劣势规避(高度的行业动态性、分散风险)的目的。[17]
2)企业国际化学习动因。国外市场所具备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都是新知识。其中较为特殊的隐性知识需要企业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取,为增加接触这类知识的机会,企业必须通过国际化进入东道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在对中国500强企业的国际化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后指出,“掌握技术和管理技能”与“获取外国市场信息”分列国际化驱动因素的第一和第二位;通过对468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状况的研究,李朝明(2006)认为“拓展海外市场”和“获得海外市场信息”是激励民营企业开展海外经营的最重要因素。[18]可见出于学习国外的市场情况、掌握新的管理技能、获得新技术或其他优势资源的目的,我国民营企业也必须走向国际化。
(3)环境层面
1)企业国际化市场动因。由于能够有效降低直接竞争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自由化的国际市场极大地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面对国内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应到国外市场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吴三清,2005),[19]利用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转移竞争压力。此外,东道国的市场条件也影响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行为。由于新市场往往蕴含高增长的需求和丰富的市场资源(Buckley et la.,2007),[20]民营企业会出于提高销量、降低成本、获取廉价或稀缺资源等动机而实施国际化战略。事实上,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外市场所吸引的(鲁桐等,2003)。[21]
2)企业国际化制度动因。国内研究也十分重视政府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驱动作用。1999年起推行的“走出去”战略和成功加入WTO为中国企业提供各种政治、金融支持的同时也消除了所有权劣势和区位劣势,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手(钟懿辉,2009)。[22]但是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初期,受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的限制,民营企业难以直接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销售渠道。为此,民营企业需要依靠“走出去”以突破由外贸公司主导的出口销售渠道。此外东道国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促进/阻碍因素
决定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成败的因素是什么,正是这类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与驱动因素的讨论相似,学者们认为这些因素主要源自企业内部、市场、政府以及非政府制度等层面。
(1)微观(企业)层面借助分析国有企业相关问题的思路(鲁桐,2000),[23]研究人员认为知识因素(如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资源)、技术与品牌因素(如实现差异化的能力)以及内部管理因素(如现代企业制度是否完善)等是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内部因素(曾春花,2008)。[24]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主体,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李占祥等,2003)。[25]其中,企业的动态能力不仅是民营企业获得持续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且还是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手段(黄京霞,2011)。[26]郑准等人(2009)基于资源基础论构建了“关系网络→网络资源→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内部资源和外部关系网络是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必要条件。[27]此外,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国际化时机及竞争战略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融资困难、产权安排不合理、国际化人才匮乏(鲁桐等,2003)[28]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2)宏观层面
1)政府因素。“走出去”战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取决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然而,外部环境的阻碍(如融资瓶颈、避无可避的贸易壁垒以及潜在的政治干扰等)使我国不少民营企业都陷入了国际化发展困境。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身不断努力,更需要辅以国家合理有效的政策推动。但长期以来在享受国家政策方面不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何莉,2004),[29]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间的不平等也是极明显的 (陈玉娥等,2005)。[30]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理性力量,这要求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改善角色定位(崔彩周,2007)。[31]周朝霞(2008)强调政府应当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建设国际化的城市社会环境以帮助中国民营企业成功国际化。[32]而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的体制优势则是形成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竞争优势的基础保障。
2)金融危机。外部环境导致的国际化问题除了政府层面的因素之外,金融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对外出口下滑明显、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何守超,2010)[33]不仅对我国民营企业的业务出口量、出口利润造成极大冲击,亦对我国传统的国际化模式敲响了警钟(钟懿辉,2010)。[34]但是,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国家给予的特殊支持、把握难得的全球性产业调整机遇期,修正国际化战略、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
四、以中国民营企业微观决策为主题的研究
这类研究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相关,围绕国际化战略、模式及路径选择而展开。民营企业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与模式(王海英,2008)[35]以实现其持续发展的目标。由于渐进的国际化模式不仅能够分摊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如本土化经营战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能为企业赢得时间和机会。因此,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坚持以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实现国际化(鲁桐,2003;谢晓辉等,2008)。[36-37]
胡振化(2004)提出对外投资、出口和许可证交易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38]李朝明(2006)则认为有三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可供中国民营企业选择: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设立海外子公司。[39]蔡宁(2002)、周小虎等人(2012)强调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小企业集群这一模式获取创新优势、参与全球分工从而实现国际化成长。[40-41]
但是这些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现实的挑战——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出现。率先出现于国外的天生全球化企业为我国有条件“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正如李凝等人(2007)所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国际经验、知识密集程度、行业特征等来选择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模式。[42]
中国民营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品牌等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时应结合自己的相对优势,整合进入方式战略、区位战略、过程战略和产业战略。此外,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化市场内参与竞争则要求民营企业在选择国际化经营路径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资源与实力,还要重视环境对其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即民营企业需要在综合衡量优势与劣势(如资源占有与整合能力)、机会与潜在风险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选择恰当的国际化战略与国际化模式。
五、实证类研究和个案研究
国内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始于2002年,且主要围绕以下两个论题展开:第一类主要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因素;第二类则以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为对象,探讨这些地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1、以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国际化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这一议题伴随着国际化现象的产生而备受理论界的关注。但是众说纷纭,国际理论界仍然难以就二者间的关系得出一致性结论。为验证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绩效间的关系,马海燕等人(2010)对81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国际化绩效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既无正向或负向的线性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曲线关系,而只是尚无明显规律特征的不确定关系。[43]围绕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展开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以找出影响国际化绩效的关键因素为目的、以企业整体绩效为评价标准,而非只关注其国际化业务或海外经营绩效(杨丽丽等,2009)。[44]有关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视角一般包括两个。
(1)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战略决定绩效,外部市场和产业结构决定企业战略进而决定企业业绩。以我中国3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吴晓波等人(2011)验证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显著的S型曲线关系,且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对国际化和绩效之间的曲线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45]由此可得到启示:中国民营企业需要以长远眼光看待国际化问题,制定与自身资源条件、外部竞争环境相匹配的国际化战略才能获得良好的绩效(夏清华,2003),[46]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一般涉及国际化广度与深度、进入方式等一系列选择。冯正强(2009)认为不同区位、战略方式等的选择是引致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47]这一论断也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黄水灵等,2011)。[48]基于对江苏制造业的研究,杨丽丽(2009)指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广度对国际化绩效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而国际化深度与国际化绩效间的关系并不显著。[49]
(2)资源基础理论视角。资源基础论认为资源决定战略与绩效,战略资源的差异是企业绩效差异的决定性因素。高管团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资产(薛求知等,2007),[50]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会通过影响组织的战略行为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Lee and Park,2008)。[51]以我国 267 家民营企业为例,李巍等人(2013)指出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既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又通过国际化战略意图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两类中介变量改进国际化绩效。[52]从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向出发,王国顺等人(2011)认为创业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行动自治倾向、相对于竞争者的侵略性倾向、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机会的主动性等五方面的特质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3]该结论亦得到其他研究学者的认同。
从产品优势和其他战略资源的角度出发,杨丽丽等人(2010)指出企业的优势资源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具有直接正面的影响。[54]冯正强(2009)以147家民营企业为样本,在构建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衡量指标的基础上证明包括企业成长能力、企业类型、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在内的12个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绩效。[55]边燕杰等人(2000)、钱海燕等人(2010)与姜海燕(2013)则从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角度出发,强调企业是连接企业网络中整个经济领域内各个方面的节点,而企业的社会资本会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三方面影响企业绩效,特别是企业的横向社会资本对国际化绩效有明显正向影响。[56-58]
2、以某一地区的民营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
这类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浙江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1)以浙江地区民营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这里主要涉及两类主题:其一研究并总结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其二着重剖析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跨国经营的方式上看,鲁桐和李朝明(2003)认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是温州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方式,[59]周朝霞(2008)则认为贴牌、代理出口和自营出口是温州民营企业常用的三种出口途径,[60]“引进来”与“走出去”地巧妙结合,充分显示出温州民营企业特有的理性与成熟。此外,有研究指出尽管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迅速,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周朝霞(2008)借助蛛网模型证明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61]何守超(2010)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温州企业的传统国际化模式亟须转型,以集群为载体、提高加工贸易比重、注重原始创新、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并转移投资区位等是当下温州民营企业最可行的自救路径。[62]可见,除外部环境的制约,对国际经营存在认识误区、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等内部因素也极大地制约着浙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其他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伴随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内其他地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如杨明华等人(2007)指出贴牌生产、出口贸易以及对外投资建设是南京民营企业国际化最常用的三种模式;[63]杨丽丽等人(2010)认为虽然江苏制造业的出口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当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优势仍源自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为扩大销售、提高国际化绩效,当地企业应采取市场多元化的扩张战略;[64]卢志渊等人(2011)分析了泉州 12家上市民营企业的跨国指数后提出当地民营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为:加工贸易出口→国内树立品牌→一般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树立品牌、大规模地开展一般贸易或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级阶段是当地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65]
(3)个案研究。孙志毅和乔传福(2004)总结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四种典型模式:代表直接投资模式的海尔模式、代表贴牌生产模式的格兰仕模式、代表集团推动模式的德隆模式以及代表品牌国际化模式的宏基模式。[66]赵伟、古广东等人的著作《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2006)则将企业的国际化类型分为:贸易导向型、研发导向型、贸易研发并重型、绿地投资型及跨国并购型等六种。[67]
六、结束语
目前国内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正逐步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主要集中于动因分析、路径分析、国际化绩效分析等方面。无论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国内的研究都已经相对成熟且逐渐系统化。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得到以下两点启示:其一,学者们越来越注重企业家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企业家层面的推动和影响民营企业国际化扩张行为的研究正不断深入,特别是企业家对于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影响已引起学者们的热议。其二,以地方民营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范围过于集中。现有的研究多以浙江温州或中东部其他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崛起并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以及人文因素等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走不同的国际化路径。但是纵观现有文献,理论界对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关注还是比较欠缺的。
此外,目前国内有关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文献中还有一部分是以中小企业冠名的。受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民营企业,事实上,这类研究也属于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范畴。因此为避免赘述,在论述相关文献时本文并未对其加以细分。
[1]鲁桐,李朝明.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J].世界经济,2003,(5):55-63.
[2]刘冀生,石涌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90-102.
[3][22]钟懿辉.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76-79.
[4]李志斌.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动因、风险及管控[J].学习与实践,2013,(9):45-51.
[5]Luo,Y.and Tung,R.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nr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4):481-498.
[6]Hynes,B.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Growth: A Process Perspective[J].Iir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87-106.
[7]Ilhan-Nas,T.,Sahin,K.,and Cilingir,Z.International ethnic entrepreneurship:Antecedents,outcom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1(6):614-626.
[8]Hutchinson,K.,Quinn and Alexander,N.The role of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SM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6(4):513-534.
[9][15]王增涛.企业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学海,2013,(1):127-135.
[10]陈磊,王国顺.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高管团队特征与国际化水平的关系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11):61-62.
[11]钱海燕,张骁.基于企业家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72-76.
[12]朱吉庆.基于企业家层面的新创企业国际化驱动力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0,(1):13-17.
[13]钱海燕,张骁.天生全球化企业国际扩张行为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企业家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1-6.
[14]赵先进.企业家战略背景特征对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国际化的证据[J].国际商务研究,2011,(3):72-80.
[16]Amit,R.,Schoemaker,P.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33-46.
[17]王亚刚,张晓军,葛京,席酉民.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制度及经验优势与行业动态性的影响效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48.
[18][39]李朝明.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63-67.
[19]吴三清.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29.
[20]Buckley Peter J.,L Jeremy Clegg,Adam R Cross,XinLiu,Hinrich Voss,Ping Zheng.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99-515.
[21][28][36][59]李朝明,鲁桐.温州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l):70-74.
[23]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2000,(3):9-19.
[24]曾春花.民营企业的集群化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民营企业集群化发展为例[J].经济管理,2008,(19):107-112.
[25]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18-23.
[26]黄京霞.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9-61.
[27]郑准,王国顺.基于网络资源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机理剖析——以温州民营国际化企业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41-46.
[29]何莉.民营企业跨国经营:问题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4,(12):20-23.
[30]陈玉娥.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J].亚太经济,2005,(5):54-56.
[31]崔彩周.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政府角色合理定位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7,(3):95-97.
[32][60][61]周朝霞.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J].学术交流,2008,(8):74-78.
[33][62]何守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转型——基于温州企业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84-188.
[34]钟懿辉.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65-70.
[35]王海英.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及路径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08,(12):26-28.
[37]谢晓辉,刘富军,黄必成.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竞争优势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6):28-30.
[38]胡振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讨[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67-69.
[40]蔡宁,杨旭.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5):54-57.
[41]周小虎,刘冰洁.社会网络,产业集群竞争力与中小企业国际化[J].经济管理,2012,(4):67-75.
[42]李凝,胡日东.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07,(1):67-70.
[43]马海燕,谭力文.国际化能提升企业绩效吗?——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9-154.
[44][49]杨丽丽,赵进.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4):15-21.
[45]吴晓波,周浩军.国际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1,(9):1331-1341.
[46]夏清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绩效[J].中国软科学,2003,(7): 64-69.
[47][55]冯正强.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8-75.
[48]黄水灵,邵同尧.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分析——基于万向集团和吉利集团的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122-129.
[50]薛求知,朱吉庆.企业家能力视角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07(5):52-55.
[51]Lee H,Park J.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national exposure o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m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5):961-981.
[52]李巍,席小涛.高管团队国际化经验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关键战略因素的中介效应[J].预测,2013,(4):1-7.
[53]王国顺,杨帆.创业导向,网络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1(10):144-150.
[54][64]杨丽丽,赵进.资源基础视角下的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139-146.
[56]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57]钱海燕,张骁,杨忠.横向、纵向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组织创新的调节作用[J].经济科学,2010,(3):84-95.
[58]姜海燕.基于资源管理过程的关系网络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3):67-76.
[63]杨明华,易志高.南京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分析及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42-147.
[65]卢志渊,陈俊明.泉州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及趋势探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 16-18.
[66]孙志毅,乔传福.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02-108.
[67]赵伟,古广东.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