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考

2014-08-15郑婕菲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

郑婕菲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运行的基本逻辑,即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是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通过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主体、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生及科学涵义

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世界性工人运动的频繁爆发,而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更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从而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就是在工人运动中逐渐产生的。[1]

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以往所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从社会实践主体的视角,来挖掘和探索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结论,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阐释,从根本上说明解决了“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产生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世界观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要研究的是思想认识和观念层次上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具体实践和操作两方面的问题,即“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群众路线的深刻影响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我党是一个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革命直至长期执政的不断进步的伟大又有纪律的群体。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创造出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是因为我党的正确决策和战略方针,还因为我们来自于群众、植根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群众路线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革命奋斗和构建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群众路线是在长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在党建立初期,通过井冈山斗争、一直到抗日战争尤其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主席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理论体系。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基本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2]

3 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为此,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3.1 努力构建走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1)始终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走群众路线长效机制,必须做到从党性出发,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越强烈,说明存在的问题越突出,越需要着力解决。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如果群众强烈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好,就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角度来说,应该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利益机制调整的特殊时期,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努力使改革向着发展成果和机会由人民共享的方向前进,把全体人民团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有了这种新型的群众路线,就能够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始终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而转动。如果工作不是围绕群众转,而是围绕领导转,那岂不变成了“领导路线”?到头来生命线就会失去生命,根本工作路线就会发生偏向,“给我上”的老爷作风就会涌起,“跟我上”的公仆作风就会式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常说:“不要使我们同群众有距离。”今天 ,党员干部只有处处围绕群众幸福谋、围绕群众利益转、围绕群众企盼干,坚持变接访为下访,变坐诊为出诊,变管理为服务,变转办为承办,才能和群众无距离,才能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3.2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1)坚持问政于民。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解决时代课题的智慧就蕴藏在人民群众的朴素思想之中,需要我们党通过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去发掘。只有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群众为师,通过调研、座谈、咨询、听证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情,与群众一起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卓越智慧集中起来,吸纳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中,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破解时代课题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勇气。我们既要把群众路线作为唯一正确的认识路线加以运用,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要求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让民主监督的阳光照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威力,促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多到群众那里“照镜子”。党员干部要真正走好群众路线,就应深入群众,拉家常、听民声、察民情,只有多到群众那里“照镜子”,才能明得失、正品行、少偏差。一要“照”群众之苦。领导干部要借机深入群众,与他们掏心窝、讲感情,听听他们的牢骚话、烦心事,消除距离感。只有这样,干部才能摸到实情、听到真话,从而把握关键、找准要害。二要“照”言行之过。各级领导干部要在真听上下工夫,要采取主动约访、下访的形式,多到地处偏远、矛盾集中的地方,通过召开谈心会、调查会,照一照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掌握新情况、新动向,把握工作主动权。三要“照”工作之失。领导干部要多到群众中去,对收集来的民意诉求及时整理;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动员多方力量,协调有关部门,拿出对策,破解难题,力争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3.3 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中践行群众路线

深入了解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只有真正抓住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的根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更有效地践行群众路线。

1)从需求的对象、层次、构成把脉人民群众需求。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渐更新,人民群众需求的结构、层次、内容、形式、主体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需求的对象看,非物质需求日益突出。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 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文化的旺盛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 000美元,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度推进,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和日趋多元化,人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多重心理压力,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从需求的层次看,高层次需求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已经告别了物质全面短缺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对法律、秩序、公正、道义等的追求开始日益上升,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尊重、发展、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从需求的构成看,综合性需求日益突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往往是单一的,必须以温饱为主。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丰富,人们的需求则变得越来越复杂,综合性越来越强,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态意识日渐强烈、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突出的需求。

2)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发生,还将继续发生一系列新变化。践行群众路线关键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满足人民群众原有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主要有: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面,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充足的幸福感。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既注重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重大公共产品,又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公共设施;既注重生态环境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的重要领域,又注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等基本的公共安全环境;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又要强化社会组织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中的职责。直接利益诉求背后的价值诉求。从根本上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让人们拥有更充足的公平感、归属感、安全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活力社会,让人们拥有更充足的成就感。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 结束语

当代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如何从大国向强国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让全体人民幸福。无论国际形势有多么复杂,外来压力有多么巨大,只要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大的压力也能顶住,再大的困难也能化解,再大的风浪也能“稳坐钓鱼船”。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就一定能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在神州大地实现。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2-12-26.

[6]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