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研究
2014-08-15贾湘杰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濮阳457000
贾湘杰(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0)
PPHN(新生儿持续肺部动脉高压)是当前在新生儿领域当中一个难题。PS(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机械通气、iNO(一氧化氮吸入)以及液体通气治疗等是当前最为先进的临床技术。笔者抽取近年来收治的患有肺部动脉高压的患儿34例,对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肺部动脉高压的患儿34例,34例患儿全部符合新生儿肺部动脉压临床诊断标准[1]。男23例,女11例,年龄34~42周,平均37.6周。
1.2 临床入选标准:FiO2(吸入氧气浓度)在80%或者以上,MAP(平均气道压力)在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机械通气持续>1 h,PaO2(动脉血氧分压)在6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或者TCSO2(经皮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下。胸片发现肺部气漏,例如气胸、皮下气肿以及间质气肿等。胸片发现肺部不张、一侧肺部不张等。排除复杂类型先天性心脏病。
1.3 入选之前治疗方法:所有患病儿童进入医院以后全部采取呼吸机进行治疗,首先采取通气,采取A/C模式。根据患者家属同意以后采取三种方法共同治疗。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采取猪肺磷脂(产地: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批号:H20030598),第一次剂量在200 mg/kg,间隔6~8小时以后,如果FiO2在一半以上,MAP在8 cm H2O以上,可以采取第二剂或者第三剂,剂量在100 mg/kg。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总体药剂量一次性在气管当中注入,之后采用气囊进行通气1 min以后加入呼吸机,采取高频振荡通气。
1.5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方法:采取呼吸机(STFPHANE),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和高容量措施,FiO2保持在通气的时候浓度,MAP比较常频高出1~2 cm H2O,频率在10~12 Hz,振幅为3~5 cm H2O,能够发现胸部轮廓剧烈震动为宜,胸片发现右膈肌在8~9后肋。
1.6 一氧化氮治疗方法:一氧化氮浓度在1000 ppm,NO2浓度在10 ppm或者10 ppm以下,一氧化氮通过质量流量控制仪以后加入呼吸机提供气体管道,在其周围Y类型管道部位取样,通过电化学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浓度检测仪控制,而且对呼吸道当中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浓度给予监测。
1.7 临床观察指标: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一氧化氮以及高频振荡以后2 h和24 h,通过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对PaO2/FiO2、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及氧气综合指数给予极短,同时对MHb(高铁血红蛋白),凝血以及血小板4项。
2 结果
临床治疗以后2 h、24 h的pH值、BE、PaCO2、PaO2/FiO2、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及氧气综合指数全部比较临床治疗之前有明显改善,并肺部动脉压显著降低,24 h以后肺部动脉压下降到正常水平。
3 讨论
目前,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以及高频振荡通气已经成为治疗新生儿肺部动脉高压的首选治疗方法。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被新生儿学界所认可,并且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当中[2]。可是在临床当中发现,一些患病儿童采取PS治疗以后氧合没有明显好转,其因素除了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意外,还有相关临床报道表明,新生儿呼吸衰竭以及采取机械通气的时候,其内源性一氧化氮代谢物有一定降低的趋势。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低浓度一氧化氮能够使肺部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然而对体内循环压力没有任何影响。
本文笔者对患儿采取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一氧化氮吸入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临床结果显示,临床治疗以后2 h、24 h的pH值、BE、PaCO2、PaO2/FiO2、呼吸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及氧气综合指数全部比较临床治疗之前有明显改善,并肺部动脉压显著降低,24 h以后肺部动脉压下降到正常水平,和上述相关临床报道相一致。可是因为当前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小,临床治疗以后跟踪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所以,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3]。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持续性肺部动脉压采取振荡、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共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儿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欧阳长安,林新祝,赖基栋,等.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附3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2(7):583.
[2] 高树辉,周 杰,朱晓玲.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14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4(2):137.
[3] 周晓光,肖 昕,农绍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