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4-08-15汤备卫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300
汤备卫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300)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其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2]。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旨在为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提供医学证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28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40~73岁,平均为59,6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液注射液进行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30 mg依达拉奉,静脉滴注,2次/d,14 d是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静脉滴注给药,1次/d,20ml/次,连续使用14 d。在患者用药后第15天进行疗效评价[3]。
1.3 疗效评价指标:根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基本痊愈: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减少91% ~100%;显著进步: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减少46% ~90%;进步:患者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减少18% ~45%;无效:患者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增加或者减少17%;恶化:患者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增加18%;死亡。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基本痊愈患者和显著进步患者列为显效;将有进步患者列为有效;将无变化及恶化患者列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总例数计算总有效率[4]。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或者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采用依达拉奉液注射液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分别为(25.9±6.8)和(7.1±3.8);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分别为(23.9±6.3)和(17.1±8.8)。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2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过敏、血压明显升高、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缺血性脑损伤是一种多环节、多因素和多途径损伤的复杂病理生理学过程。除最初的血栓形成或栓塞外,还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参与了脑损伤过程,包括内皮功能损害、凝血一纤溶活性改变、血小板活化、炎性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和自由基损伤等,这一系列继发性损害会导致处于缺血状态的神经细胞进一步出现凋亡,从而加重神经功能损伤。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2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过敏、血压明显升高、皮疹等不良反应。依达拉奉注射液能够有效扩张患者脑部微细静脉,降低机体血液监督,显著改善机体微循环,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神经元凋亡,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9(6):379.
[2] 顾学兰,高艳坤,孙 涛,等.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脑缺血面积及出血量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