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90例手术治疗体会
2014-08-15罗振峰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安康725200
罗振峰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 安康 725200)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与家族遗传性有关,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耳前瘘管感染较易发生,反复感染的病例易造成肉芽增生,增加手术难度和切除的范围。我科对90例耳前瘘管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接诊的耳前瘘管患者90例,男36例,女54例,年龄3~41岁,中位年龄12.6岁。瘘管开口位于耳轮脚处,53例可见耳前区感染和瘢痕病灶。根据耳前瘘管分型:Ⅰ型:未发生过感染的瘘管12例;Ⅱ型:有炎性反应,经过保守治疗后炎性反应消退25例;Ⅲ型:瘘管感染,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炎性反应吸收后创面愈合30例;Ⅳ型:瘘管感染后炎性反应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23例。
1.2 术前治疗:对于Ⅰ型、Ⅱ型37例患者,术前行抗感染,治疗2 d。对于Ⅲ型、Ⅳ型53例患者,术前均将术区脓性分泌物挤出,使用双氧水和甲硝唑自耳前瘘管口行冲洗治疗,抗感染治疗2 d。
1.3 手术治疗方法:自瘘管处注入亚甲蓝,在瘘口周围行梭形切口,向下延长至耳前瘢痕区。分离瘘管周围瘢痕,自上、下、前、后四个方向逐步游离瘘管,切除瘘管与耳郭软骨的粘连带,并去除部分耳郭软骨,自瘘管开口伸入探针,在探针和亚甲蓝的指引下仔细探查瘘管分支,凡属疑似的上皮管道,均将其切除。用小剪刀锐性分离瘢痕结缔组织至正常组织界限,瘘管深面自颞肌表面及腮腺包膜上仔细游离并扩大切除。用双氧水反复冲洗术腔,使用安尔碘棉球涂擦术腔,将颞肌与耳轮脚皮下组织缝合封闭软骨创面并避免死腔,切口处间断缝合后加压包扎。
2 结果
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区Ⅰ期愈合85例,Ⅱ期愈合5例,耳郭外形无畸形。
3 讨论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为胚胎时期形成耳郭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案,其手术要点是完全切除瘘管组织,减少周围损伤,通过亚甲蓝从瘘管口注射造影,将其管壁从周围组织剥离。但对于瘘管内较多干酪样阻塞物的患者,由于感染的瘘管炎性阻塞,难以使整个瘘管均匀染色,特别是较长瘘管的盲端,手术易造成其残留并导致术后的复发[2]。因此手术中应仔细分辨瘘管组织与正常组织,自瘘管开口伸入探针,以颞肌筋膜为基底,在探针和亚甲蓝的指引下仔细完整切除瘘管组织,术中对于瘢痕组织和可疑肉芽组织应一并切除。术后病灶是否复发主要取决于是否完全切除瘘管所波及的耳郭软骨、病灶内的肉芽和瘢痕组织[3]。因此瘘管的彻底切除是预防其复发的关键。
对于耳前瘘管手术时机的选择,既往主张在感染彻底控制之后进行,但部分Ⅲ期、Ⅳ期耳前瘘管,由于管腔始终存在感染病灶,并使耳前区始终处于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因此完全的感染控制并不可行,近年来多主张感染期亦可采取手术[4]。本组病例资料显示,对于部分处于慢性炎性反应的耳前瘘管,及时清除病灶,消除感染源,只需一期手术即可治愈。术前短期应用抗生素,并通过瘘管口行术腔冲洗,可明显缩短病程,减少长期换药的痛苦。术后采用双氧水和NaCl溶液冲洗创面,结合安尔碘棉球消毒耳郭软骨,有效预防术后的感染。管壁术腔用颞肌封闭耳郭软骨创面并消除了死腔,避免了日后术区的积血和感染。
对于瘘管切除后形成的较大的皮肤缺损,可采用“Z”形皮瓣进行成形术,以减少术后形成的瘢痕,也可采取耳后带蒂皮瓣一期修复[5],避免缝合时张力过大对预防术区的感染较为重要。术区的止血和缝合最好采用可吸收线进行避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皮肤缝合可采取褥式缝合方式进行,结合术后的耳前区加压包扎及抗感染治疗对于保证术区的顺利愈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郑宽祎,李志锋,秦 甫,等.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方法的应用经验[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6):755.
[2] 邓 蔚,李皓谆.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4):165.
[3] 滕 冰,刘芳芳,张德贵,等.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最佳时机的选择[J].青海医药杂志,2004,34(8):4.
[4] 孙志强,张 琴,杨世贤.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4):230.
[5] 华齐嘉,袁 媛.耳后带蒂皮瓣在复杂耳前瘘管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8,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