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解读《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热播

2014-08-15曹莹莹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传播学受众

曹莹莹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该理论出现之前,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者对于受众的影响,而该理论将视角转向受众,把受众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拥有了主动的权力,以“受众本位”代替了“传者本位”。正像麦奎尔指出的,它“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些什么”。

该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动机,既有个人的心理、兴趣、环境等因素,又有他们的社会动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而不是毫无选择权的节目观众。从这个角度来说,该理论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并在信息极大丰盛的今天,更加具有了现实性。

二、《爸爸去哪儿》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著名传播学者麦奎尔于1969年对电视节目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他认为各类电视节目满足受众需求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那么,《爸爸去哪儿》怎样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呢?

1、娱乐心理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他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渴望探寻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及高频率的工作状态下生活的人们,对电视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娱乐”。真人秀节目作为娱乐节目,首先就是要具备满足受众的娱乐要求。《爸爸去哪儿》也不例外,给受众带来了消遣和娱乐的同时,帮助人们暂时逃避了现实生活,使情绪上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在《爸爸去哪儿》中,各种搞不定状况频出。跳水世界冠军田亮做不好饭菜;导演王岳伦不会给女儿梳头;说话带着奶气的kimi大喊“我要喝奶奶(neinei)”;angela哇哇大哭时,听见旁边的cindy说“我爸爸掉水里了”,顿时停止哭泣,睁大眼睛······此外,字幕的制作也十分有趣,比如,angela要食材时,成功地要到了一只鸡,此时,字幕打出“贵妇范儿——左手拎包,右手宠物”······孩子们口无遮拦的话语彰显了童真童趣,各种笑料包袱贯穿全场,让观众在轻松娱乐中享受试听的快感,放松心灵、舒缓压力。

2、人际关系需求的满足

麦奎尔等人认为,电视节目能使受众从两方面达到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所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即通过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建立社交圈子,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通过观看《爸爸去哪儿》,一方面,使观众建立了“拟态”人际关系,对节目中的五组明星家庭及主持人李锐产生比较熟悉或仿佛老朋友见面的心理感觉。固定的嘉宾,不仅使得几位“星爸”和“星娃”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而且让整个节目具有了观赏的连续性。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该节目的收视率逐期提升,收视排名居于全国之首,这足以看出受众对于该节目的忠实度。

另一方面,满足受众互动的心理需求。《爸爸去哪儿》作为大型明星亲子栏目,十分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各地的风土人情;场景、镜头、音乐的巧妙配合;孩子们的妙语连珠;完成任务的喜怒哀乐······轻松有趣的内容,营造了温馨愉快的收视氛围。当然,这种互动不只局限于家庭之中,也可以带到朋友圈、同学圈、同事圈等等。在kimi吵嚷着要“奥特曼的蛋”时,“奥特蛋”一词火爆网络。人们纷纷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中发表状态“我也要奥特蛋”,致使“奥特蛋”一度在淘宝脱销。有的网民直接问淘宝店主“有没有kimi要的奥特蛋”,店主无奈回应“又一个《爸爸去哪儿》的重病患者”。由此,扩大了聊天的范围,建立起另一层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需求的满足

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一位家长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当中,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状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父亲们主观上的不愿意和客观上的不能够成为了重中之重。一方面,许多父亲偷懒、贪玩、不想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另一方面,现代家庭中的父亲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许多父亲经常出差,缺乏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也有的父亲缺乏家教知识和方法,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孩子,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爸爸去哪儿》这档栏目如同一场“及时雨”,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责任与义务。

《爸爸去哪儿》中,“星娃”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他们天真、纯洁、可爱,有时也会有孩子气。例如,kimi与angela闹矛盾,彼此都称是对方先打人,此时两位爸爸都教导孩子从自身找原因,并鼓励他们握手言和;kimi在“小猪赛跑”活动中,因为小猪的不配合而大喊大闹,老爸林志颖耐心引导并鼓励kimi继续参赛······每期节目都为电视机前的家长们提供了教育方式的参考借鉴,引导家长“关照”并调整自己的育儿观念和行为,帮助家长在轻松幽默中获得启迪,得到经验。

节目中,郭涛的教育方法引起人们的广泛质疑。节目第八期的“童言无忌”环节,石头说:“爸爸着急的时候,每次都会对我凶,我想让他把这个改了”。对此,郭涛本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承诺以后会加以改正,由此,观众和节目参与者都可以通过这档栏目进行自我评价,反省、协调自身的育儿观念及行为。

4、社会环境监测的满足

麦奎尔等人认为,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观众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获得社会认可。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娱乐节目,不仅可以让受众获得身心的放松,而且让观众增加了对社会环境的思考。节目组布置的小小的任务,往往能反映出大问题。

节目第八期,节目组给孩子们布置的任务是陪同岛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玩耍,其中一位老奶奶说“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都要上班,没空,没时间回来······”,不禁让人们感慨孝敬老人的迫切性。晚上时间,“星爸”们自己做饭,主动邀请老人们一起用膳,席间几位老人感触良多流下了泪水,相信看到这一幕的观众,都会在内心引起共鸣,至少也应该像郭涛那样,回到房间,给自己的老母亲打个电话,致以问候。田亮也在节目中说“见到单身老人,会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这种感觉很心酸,所以儿女们不管多忙,无论有多少事情,都应该回去看看父母”。

不知节目组的这项安排是否为了照应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但这种触动让我们不得不感谢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很多环节的设置大大提升了节目的社会效益。

结语

近年来,我国各级电视台纷纷“高调”地购买国外节目版权,诸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星跳跃》《中国达人秀》等等,不一而足。《爸爸去哪儿》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作为“舶来品”,在国内市场确实获得了成功,但这种成功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电视传媒业的原创性不足,节目品牌竞争力低下。

因此,在学习和借鉴海外节目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打破“拿来主义”的类型化、模式化,增强创新意识,丰富节目内容,加大节目的版权力度,立足本土化的长效发展。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1.

[4]叶楠.“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偷菜”热潮[J].今传媒,2010(6).

[5]李健.从“使用与满足”视角解读“韩剧热”[J].安徽文学,2009(9).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传播学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