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中国现实的新指针

2014-08-15陈胜男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改革

陈胜男

(渤海大学政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一、当代中国面对的新形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共产党方面看,我们有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执政能力和驾驭各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都达到了新的境界。从改革的结果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这十几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初见成效。从社会发展进程看,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所谓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几年,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前十二年,我们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强调的是建设,注重的是过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变”,是数量的积累和完善。而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就是说,我们完成了量的积累,进入质变过程,强调的是建成,注重的是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质变”,也就是说,今后我们要在结果上下功夫,必须从全面建设社会的结果来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总的来讲,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谓改革的攻坚期,就是我们的改革进入了克难攻坚阶段。第二次历史转折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解放了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冲破了“姓社姓资”的羁绊,长期固守的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第三次历史转折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国有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三角债”愈演愈烈,国有企业一方面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进行战略性重组,“国退民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现在中国迎来了第四次历史转折,即从经济发展转到注重解决民生。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要解决积累的大量问题和矛盾。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巨大压力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弄不好就会翻车,前功尽弃。二是我国的改革进入利益调整期,体制的动力已经不存在,新的利益集团阻挠着改革。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由于要触动体制中深层次的东西,邓小平将其命名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这次革命中,我们向传统的体制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不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所有的改革都是普惠制的,就是让大家都受益,有的人即使没有得到利益,但也毫发无损。因此改革是人心所向,大家拍手称快,几乎没有什么阻力。但现在开始的改革是利益调整,不再是普惠制,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损。既得利益者和利益集团必然阻碍改革,政府部门虽然是改革的发起者,但也没有动力。从经济体制改革看,虽然不是革利益集团的命,但要从他们身上往下“割肉”,就是把他们过去得到的利益分配给他人,实现社会公平,使所有的人共同享受改革成果。从政治体制改革看,就是削掉政府的一些权力给社会,砍掉政府的一些触角,也就是砍掉政府的一些手,还权给社会,扩大社会的权力。政府能干吗,所有改革就很难。所谓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确实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把GDP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和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出现了片面发展的现象,忽视了发展的科学性。一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破坏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足。二是市场化改革的不到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必须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搞好宏观预测和政府引导,但受利益驱动,政府仍保留了过多经济资源的支配权,越位现象仍然存在,管了许多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该进入的没有进入,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人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第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第二,科学发展观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强大思想武器。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第五,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一是坚持发展的要义。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是推动发展,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科学。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统筹兼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力量,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第一,党所面临的问题。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客观环境,二是来自主观因素。从客观环境来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从主观因素来看,党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

第二,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就是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党的建设的任务。任务有八个方面,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个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四,党的建设的创新。首先,提出了党的类型: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次,提出了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再次,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途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干部选拔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纲领,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容,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国防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上都提出了相应的主张。十八大精神以深入人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激励我们青年一代奋发图强,让这个亿万人口的东方大国屹立于民族之林。

[1]高屹.历史选择了邓小平[M].武汉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科学改革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点击科学
改革之路
科学大爆炸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备忘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改革创新(二)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