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原理解读

2014-08-15刘肖肖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外化接受者内化

刘肖肖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近年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也比较详细、具体和全面。本文在借鉴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要素、规律、本质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推动机制运转的背后的原动力即原理。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是机械学中的概念,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各个零部件的功能构造,以及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由于某种机理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工作原理。后被应用于其它学科的研究中,用来说明研究对象由于其内外关联性而形成的运行状态和因果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机制”主要指社会机体中某些部门、领域通过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制度、体制、程序、规则、督导等,使该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①从机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推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的结构,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功能状态、运作原理和运作方式,以及发挥的整体性功能。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促进功能、要素相互作用和运作的基本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结构要素在本课题的其他研究成果中已做了相关阐述,本文不再详谈。

“原理”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原理也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本课题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和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一个根本原理、一个基本原理和两个具体原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根本原理——需要驱动原理

需要驱动原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内在需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各要素相互发生作用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说过:“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②“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③“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匮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④。人类的需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的发展规律,因此满足需要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必须遵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的规律,这样才能保证人类需求和社会满足的同步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需要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接受教育内容的原动力和持续动力,接受者的需要越强烈,接受活动就具有越强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强烈激发接受者的接受动机,形成强大的接受动力和坚定的接受意志,有力的保障接受者克服接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达到最优的接受效果。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接受活动得以开始的前提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根本原理。需要是接受者是否接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各方面的展开必须符合接受者的需要,否则,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会使接受者产生逆反、厌烦和抵制心理,对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基本原理——能动受动原理

所谓能动受动原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既是按照社会要求而进行的客观性教育活动,又是接受者按照自身需要和能力自主进行的能动性学习活动。

接受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全过程中。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社会因素的客观制约性与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的。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觉选择接受客体的内容指向和价值指向。二是对教育内容进行主观理解、观念整合和内化吸收。接受者对于进入接受领域的接受客体依照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整合与筛选,将符合自己原有的接受图式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进行主动的内化吸收,对于有差异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或舍弃,而对于完全违背的内容进行坚决的排斥和抵制。三是在接受活动的过程中对接受机制的主观要素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调整前期设定的接受目标,使其不断合理化。另一方面,根据接受客体、接受环境和接受媒介对接受活动的影响,积极整合内化接受信息,促进行为习惯的外化。受动性即社会制约因素对接受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作用,社会要求会对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出现的接受偏差进行及时的调整,纠正接受者对接受内容的错误或偏颇的理解,对接受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对接受活动加以规范,防止接受活动偏离预定的轨道。二是导向作用,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构建、具体教育情境的设定和接受媒介的选择,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干预和引导,从而有效控制接受的方向和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自身的要求是接受的能动性体现,社会对接受活动的制约是接受者受动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必需坚持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不仅要符合接受者的需要,又要在尊重接受者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社会的客观要求。能动受动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全过程,主导、支配着其他具体原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本质,符合接受机制运行的必然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具体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需要驱动的根本原理是接受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能动受动基本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始终。但在一些具体的接受环节中还有更直接、更具体的原理的指导。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具体原理分为以下两点:

a)多向互动原理

多向互动原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各功能要素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影响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参与、多要素影响的、全面开放的庞大系统,接受效果的好坏并不是由某一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内容的客观确定性和价值可能性、教育者对内容的诠释,接受媒介的有意引导、接受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对接受者的接受行为产生影响。接受内容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与之对应的接受媒介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容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接受内容和媒介的选择也会根据其传统和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不同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的接受者对接受内容、接受环境、接受媒介的好恶也各不相同,而所有外在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还需要依赖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各功能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交互式立体作用关系,各要素协同工作,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产生影响。

b)内化外化原理

内化外化原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内化过程与外化过程相互影响、相互转换、辩证统一的原理。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内化是指接受者将社会要求、接受客体、教育者的要求整合吸收为自己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化是指接受者将内化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同时,内化与外化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化之中有外化,接受者所内化整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思想观念是接受者在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之中有内化,接受者在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对内化的思想观念进行进一步的删减、抛弃或巩固、强化。

从宏观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是因为内外化会随着社会条件、个人阅历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是永无止境的。

以上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的有利指导,是保证接受机制的各功能或要素良好运行的依据,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规律。

注 释: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④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1.

[1]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思想教育研究[J],2002,(02).

[2]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张耀灿,郑永廷.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外化接受者内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Flu Study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