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定位

2014-08-15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思想

陈 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文化安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其一,文化安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本身既要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将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作为基本载体,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因此,基于维护并保障文化安全思想的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了解并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实现文化蕴义上的与时俱进。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题。它的核心是精神,意即通过观念和思想影响人们的“为人之道和为事之道”[1]。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来表达统治阶级的意志,价值观的影响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由此可见,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之所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得以拓宽的表现之一。

其二,文化安全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全部过程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它产生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之中,另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发展是其存续、架构、前进的不竭动力。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中,文化安全扮演着吸收、学习、包容、融合等多重整合意义的角色。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虽然为我们争取到了稳定的大局面,但是,不同类型和特色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冲突的事实从未改变,尤其是,尽管历史赋予了文化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可经济与科技的优势无疑会导致文化强势的局面,这是当前文化安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整合有利于文化安全的要素。

其三,文化安全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定位。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安全问题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军事或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民族意识的复兴和本土文化价值观的维护,文化安全应运而生。

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在全球文化激烈碰撞和冲突的差异性环境中,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至始至终保持独立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既能做到有效防范,又能实现自我修护。基本指向是使人们对所属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保持稳定持久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全球化趋势不会消减或者磨灭自我生长的“根”。因此,如何在差异和冲突中保持和延续自身的文化,是文化安全的本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

2.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安全领域的现状分析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泛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过往特定的历史时期,硬性的政治任务、强制的政治灌输、机械的教育方法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时过境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的思维方式、生存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笼统性的语言大而化之地解读教育内容,这显然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此外,尽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但依然摆脱不了说教的公式化套路。这必然会造成其始终处于“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任务,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们精神和道德上的困扰并没有因此而得以缓解。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手段单一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2]。在国外思想文化纷沓而至的境况下,西方的文化模式悄然地改变着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文化安全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和冲击。这个潜在的威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适时变通,丰富文化融入的手段。遗憾的是,当下的文化融入,多半采取的是以空间或时间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比如校园文化。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借助受教者熟悉的文化样式确实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一味地依附并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文化价值优势完全发挥出来,这种变相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它没有立场在维护文化安全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文化安全的对策

3.1 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文化性的基本属性往往被人忽视,长期存在“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分离、教化与文化的分离”[3]。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被无限放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意在释放和丰富其固有的文化含量上有所作为。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履行使命可谓举步维艰,人为的割裂导致其丧失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单一的资源和陈旧的形式根本无法满足育人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入,因此,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过程中理性地找准定位,加强文化价值的判断。

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这里的互动是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而后达到平衡。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要素同样是社会文化的构成要件,它的发展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的前进,相应地,文化,尤其是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载体及特定支撑”[4]。其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互动的实质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体现,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均衡和谐的发展,这需要二者既保持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发展关系,同时,又要自发自觉地进行内在调节和适应。

3.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强烈认同并积极评价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安全领域内试图有所作为时应当持有的立场和态度。

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要增强其价值自信,就必须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出对现实复杂问题合理合情的解释,这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认识过程势必产生相辅相长的积极效应。其二,体验与效能相结合。如前所述,价值自信建立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之上,但仅有认知是不够的,只有将其与体验和效能联系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巩固价值自信。一方面,要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对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另一方面,要在具体实施环节,努力营造氛围,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从而增强认同,树立价值自信。

3.3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否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担当维护文化安全重任的直观标准。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整个社会正以锐不可当的势头朝前行进。同时,其自身固有的弊病不可回避地对群体性的道德品质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势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历史使命感,在文化资源的拓展和甄别中,夯实文化安全的根基。因此,溯古追今,择善而从是十分必要的。

3.3.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冷峻的理论穿透力和强大的理论解释力”[6]向世人证明——即便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格局下,它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它的任何学说,无论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还是剩余价值理论,抑或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等,都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察下面的山景那样”[7]。这些丰富而厚重的知识和思想,既有序地规范和指引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传承和创新中凝聚力量。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表述,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8]诠释得淋漓尽致。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意识形态交锋的严峻态势下,提升主流价值观念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实力。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是通过全面改革和制度完善,构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反映中华民族特性、彰显时代特征的新的价值体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整合充斥全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在淘汰筛选和坚定维护中牢牢把握该领域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最后,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共同理想。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共同信念的坚持,是文化安全的终极意义。信仰是力量的源泉,只有真正实现其知与行的统一,做到内化为国民意识,外化为行为规范,才能做到知难而进、不卑不亢。

3.3.3 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是凝聚和延续“根”的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使社会成员形成“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9]的最终目的,必须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提供牢不可摧的精神依靠。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要取精去糟、兼收并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但也不乏无益于时代的落后垃圾,因此,它应当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既在方向上正确指引,又要主动改造愚昧腐朽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3.4 先进主流文化

文化的内涵被广泛解读,有可能导致文化安全遭受冲击,从而产生变数。当务之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主流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沈壮海先生所言,“文化的先进性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天然屏障。不具有文化的先进性,就没有安全性可言”。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1]常绍舜.文化的核心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2-05-14(2).

[2]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140,142.

[3]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6.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6]衣俊卿.多向度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06(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3.

[8]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1).

[9]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2.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