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理论探究
2014-08-15邵长虎
邵长虎
(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福建 泉州 362000)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相应丰富和发展。
1. 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体现在多个不同的层面,它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文化关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个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交往活动,以及从事现实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建立与他人的普遍交往关系,人们之间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使个人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局限性,从而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和完善自己。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资本家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和全世界不断得以蔓延,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普遍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资本主义在其短短的几百年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超过以往几千年的物质文明成果,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繁荣的背后,工具理性导致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显露。伴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无产阶级日益贫困,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逐,雇佣工人的劳动被资本无偿占有,人的劳动成为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手段,造成人的不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哲学把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进一步促成了马克思积极投入到当时的现实社会斗争之中。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给予了马克思极大的启示。黑格尔哲学认为,人只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实体,人们优越于动物和自然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摆脱物质必然性的束缚而达到实现自我的自由的精神实体。马克思并不满足于黑格尔的“解释世界”的纯粹的理论态度。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在这里,马克思从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两个维度出发,强调人的存在不仅是精神性的存在,而应该是以实践的方式能动地改变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从来没有把“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尖锐地对立起来。事实上,离开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根本无从谈起,从而展现了马克思哲学彻底的革命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科学的认识方法,就是因为它建立在正确把握世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对以往哲学家们的思想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架设了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马克思认为,脱离了社会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源于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问题背后的经济原因,对萌发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浪漫主义社会思潮进行了的理性批判。马克思认识到经济学中所探讨的基本经济问题和许多现实问题,必须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探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人虽然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质上仍然被劳动所奴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赤裸裸的物质和金钱关系。马克思指出:“任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状况导致了资本与人的严重对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并没有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2. 人的社会关系物性依赖阶段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由于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根据人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人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阶段是人的社会关系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只是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进行生产活动,社会生产完全处于自发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这种形态下,人们之间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个人的力量无法抗拒自然力的束缚,只能以社会群体作为自己的依赖对象,人们之间只能以血缘纽带关系和对群体的依赖发生相互联系,从而导致个人的独立性的丢失。
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社会分工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范围也日益扩大,人们自觉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和多方面的需求关系,无产阶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由个性得以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对生产力的全面占有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资本家阶级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造成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条件下,其社会生产关系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畸形和片面的发展,使人成为资本的奴隶,受制于机器的束缚,是机器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机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对人的发展体现了二重性特征: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人们摆脱了长期束缚的封建羁绊,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表明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由于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人虽然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质上仍然被资本和劳动所奴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赤裸裸的物质和金钱关系。马克思指出:“任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状况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并没有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已经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严重障碍。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3. 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而全面性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将逐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限制,作为社会性的个人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全面地改造自己。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5]物质生产劳动使得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得以摆脱自然的束缚,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从自然存在物上升为“人自身的存在物”,人必须通过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才能得以展现人的真实存在。因此,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通过现实的劳动不仅实现延续其“类”的存在,还能改变人类自身,使得人不断展现自身的力量,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占有,从而进一步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最高价值诉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达到人民的现实幸福:“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6]马克思哲学理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始终把人民利益和人民的现实幸福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目标,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作为现实革命斗争实践的终极诉求。马克思主张,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只有从哲学意义上确立人的解放的意义和目标,才能实现人类真正彻底解放。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武器,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哲学这个坚强的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才能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哲学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为我们阐明了哲学和无产阶级解放之间的关系:“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7]阐明了无产阶级在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和实现人类彻底解放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的解放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从自然、他人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属人世界和人之间的关系,使外部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使其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塑造和弘扬,从而进入自由自觉地创造社会历史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8]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对世界的主体性特征的自由展现,使人们生活的世界真正回归于属人的世界,使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从而实现人的世界和人的社会关系回归人自己。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人类获得幸福的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生活条件。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的考察和研究阐释了他的科学的幸福观,即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克服了异化劳动达到人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和谐状态。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9]人类要实现自己的解放,就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在现实生活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任何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到人本身”[10]。通过实现人的现实性的超越,打破束缚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摆脱外界的一切束缚,才能达到人的自由自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们抽象人性论的崭新的幸福理论。将人类幸福诉诸于“彼岸世界”的思想是抽象的、虚幻的理论。人类自身的幸福必须建立在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只有采取暴力的手段,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构建一种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为原则的新的社会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
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将实现自我扬弃、自我超越,成为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的现实的个人,人们将在全面和丰富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将不再是抽象的理想,而将成为现实。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高度和谐统一,人类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1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