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4-08-15甄尽忠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政

甄尽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入大学生头脑,深入内心,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爱听、乐学,终身受益的课程,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而“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途径,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在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育人”的功能。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内容空洞,考试靠死记硬背。不仅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还会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情绪,这显然是有悖开设“思政课”的目的和初衷的,也是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甚至是望而生厌的重要原因。

“思政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关键就在于“教”。首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精心的课程准备。

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精神境界较高,对自己的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对“思政课”教学的强烈热情和敬业奉献精神,这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还有个别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品味,讲课内容庸俗不堪,格调低下。不但起不到“育人”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和混乱。

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P40)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必须在“教”字上狠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不仅要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职业,更要将之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对教学工作要有满腔的热情和无比的热爱,具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用,通过自己的精神风范、表率作用、学识魅力、言传身教和解疑释惑,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第二、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16号文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事件与大学生共同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结合起来,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用生动鲜活的事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情理结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树人,以事明人,用心育人,使大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提高,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课程之间的协调关系

这既包括“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程之间的横向整合关系,也包括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关系。

1、统筹安排“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程之间的横向整合关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对本科高校“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套教材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修订,较为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新实践,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有理有据的回答。

但通览这四本教材(2010年修订版),有不少内容大致是重复的。据笔者所查,相互重复的内容多达20余处。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内容几乎一致。就是同一本教材,重复和交叉的内容也很多,如“诚信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五个章节中就反复提到。

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相互优化整合,以突出重点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任课教师各自为阵,相互脱节,只关注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而不考虑其他课程,必然会使学生听起来有一种“烫剩饭”的感觉,难以提高学生听课和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各教研室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在确保教学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有所取舍,积极探索专题式教学,合理删减重复性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做好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虽然二者在总体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但都有自己相应的教学要求、任务和特殊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校“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和思想政治等课程中都已讲授过。如何做好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有效衔接,也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性问题。

首先,任课教师要详细了解中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学讲过的内容尽量少讲或略讲,减少重复。

其次,精炼讲授内容,重点是在提高层次和进一步拔高上下功夫。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偏重于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讲授,目的是使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和基础。”[2]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高等教育“思政课”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的不同对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实际、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及成长成才的需要认真组织教学,提炼教学内容,使大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

第三,提前做好课程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情况。可利用新生入校和军训期间,就“思政课”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访谈,或到中学与政治课教师进行工作交流,浏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网站,深入了解在中学阶段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大学“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和想法,根据调查结果组织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这既有利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知识倒挂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做到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有机统一。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教学手段,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1、实践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理论教学

在不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中,过于强调实践教学,甚至为此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学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也都过多地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可取的。

就二者的关系来讲,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佐、补充和延伸,其目的是为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而服务的。任何借教学改革之名而行削减理论课时和学分的做法,都是在变相地弱化“思政课”的首要性和权威性地位,是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的表现。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学,理论灌输始终是第一位的。关于实践教学学分的划分标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应严格坚守这一标准,既要反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也不能过于强调实践环节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更不能以实践课学分来冲抵理论课学分。

2、围绕理论教学而展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确定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式时,必须紧密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大纲、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而有针对性的开展,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将实践环节充分融入到理论教学当中,务求实效,不能为实践而实践,更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3、社会实践不能替代实践教学

由于“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体现出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大学生固有的政治素质、思维品质、行为准则和文明素养,实现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质的飞跃。

目前,不少高校和一些研究成果把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暑期社会实践等都列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客观而言,这些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这并不能代替或代表“思政课”实践课教学。而且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联系也不够密切。笔者曾审阅过不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绝大多数和“思政课”毫无关系,有的也只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为社区居民义务维修家电,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虽然为学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学有所用,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专业能力和素质,但和“思政课”教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鉴于上述情况,实践教学必须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和具体要求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全员参与,实质参与。就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阅读原著、讨论、辩论、演讲、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观看红色经典影视资料、社会调查等,都是较好的实践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课程而采用相应的方式,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以模拟法庭为主;《中国近现史纲要》则以观看红色经典影视资料为宜,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影视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去捕捉历史事件,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发展的规律,加深对“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高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巩固理论,坚定信仰,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升华境界,增长才干的目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4),4-2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