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疏导方针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中的应用

2014-08-1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舆情高校学生

张 悦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同时需要教育者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疏导,即疏通和引导的意思,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方法论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①疏导性原则是指在对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及引导时要循序渐进,以理服人,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认识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外部输入。但高校网络舆情以发生在学生自身或周围的事件为客体,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其本身具有的新特点对教育者实施疏导的方针又提出了新要求。

一、疏导方针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应用疏导方针就是在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时要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出发点是提高高校学生的认识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根据疏导方针的要求,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及引导工作应该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1、讲清道理,明确思想

讲清道理,明确思想,就是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在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一定要以理服人,保证引导言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用高校大学生网民所了解和熟悉的网络语言,客观公正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学生带有个人情绪的意见和观点,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对方的想法出发,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2、以人为本,关注个体

高校学生富有朝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及引导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主动公布电子邮箱、微信,及时在校园BBS上回答广大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与广大师生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做法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却能及时的解决广大师生们反映的问题,有效化解各种冲突和危机。

3、以鼓励为主,强调正面引导

对高校网民应当多鼓励表扬,积极引导,目的就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②这深刻表明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入手,植根于被教育者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因势利导方式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对于那些高校热议的话题,应当每天给予关注,跟帖时着重正确解读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使其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些错误和偏激的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及时进行纠正,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起到正确的控制及引导作用。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疏导方法有更高的要求

1、善于利用网络载体,加入学生网络社群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敢于表达且不愿被通化,更倾向与爱好相近的人进行交流。因此,网络社群在信息传播、事件讨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只能坚持疏导的原则,把群众中的意见集中起来,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再通过说服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载体,主动加入学生的网络社群。化被动为主动,在日常交往中建立与教育对象的信任关系,这类跟进不是指立刻进行干预,而是多观察、多倾听、多浏览。

2、主动引导,营造互动氛围

守候舆情不是简单地等待敏感词语的出现而行动,而是力求把握住敏感时期,即舆情拐点。“不论是个体表达还是自发传播,其实质都是‘散’的,尽管话题可能一时被炒得火热,但即使是有含金量的,也容易虎头蛇尾,难有后续”。一些更值得深究的话题将在无计划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被忽略掉,或者是在“群体极化”中陷入口水战中,忽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这个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者则需要软管理来补位了,即有策划有组织地主动挖坑(指发表有主题帖,常为开放式提问),制造舆情拐点,导正主流意见。

3、合理设置议题,把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高校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前期的思考和知识储备,被动地等待舆情走向,如遇到舆论浪潮,会显得措手不及。因此,要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思辨能力,通过设置议题,主动出击,由浅入深,逐渐提升网民的思辨能力,使问题的探讨朝着开放性的正反两向发展,既辩证地分析了问题,又锻炼了思维的成熟度。总之,议题设置既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事件真相的基本认知,同时又通过对各种疑点的解析在潜移默化之中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态度。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实施疏导原则的保障

1、建立和完善舆情表达的网络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使得舆情表达渠道更加便捷和畅通。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改变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和行为模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表达意见,但这些想法的特点就是以个人主观判断,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缺乏深入的调研与思考。对此,高校管理者也应当进一步拓宽高校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高校学生的舆情表达权利,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当积极构建由高校大学生骨干组成的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渠道,快速准确的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掌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采取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最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2、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把握舆情脉络

高校要形成全面动手齐抓共管的意识,共同参与舆情监测工作。依托党委宣传部门、学工部、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自律组织各类政工机构,设立舆情工作办公室,用电子数据调查取证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汇总来自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的各方面舆情信息,通过对学生QQ群空间、校园BBS、学生微博群、人人网的熟人社区和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上论坛等的舆情监控,及时将收集到的原始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针对掌握的信息进行思想预测,将舆情的预警信息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方案,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和微信等方式告诉广大师生。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更有利于及时解决突发性事件,将负面影响和损失降到最小,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3、加强高校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再加上其数字化等特性,使其能通过链接、专题等方式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各类评论联系在一起,从而呈现出某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讨论。网络还能通过论坛和专栏,就传统媒体所报道的热点问题,设置讨论主题,展开谈论,从而快速形成网上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是网络舆论的发源地,而网络媒体又对它进行集合和放大。由于人们对传统媒体更加信任和依赖,尤其是一些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牢固。基于传统媒体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影响力和可靠性,可以实现对包括高校网络舆论在内的网络舆论的选择、过滤、放大,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综合利用网络与传统媒体,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及引导工作。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高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校园网络舆情的热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面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不断兴盛,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同时,只有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高校网络舆情,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才能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注 释:

①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3.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8.

③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2001:279.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李莹.信访工作的舆情机制[J].前沿,2007,(5).

[5]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猜你喜欢

教育者舆情高校学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