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农事诗的时代特点——农民写自己的农事

2014-08-1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事小雅诗经

刘 亭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诗经》中的祭祖颂歌和周民族史诗是《诗经》独特的存在,后代的诗歌中已没有这种史诗性质的诗歌了;婚恋(爱情诗),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婚恋观,因其诗作于先秦时期,儒家的正统思想还没有形成,也缺少了三纲五常、尊礼奉教的思想束缚,所以在这类诗歌中,从一开始春心萌动到后来婚姻的内容全都包括其中,是一种人性本能的释放;而其农事诗,更具有时代的特色,是农民写自己的农事,不同于后代诗人是写别人的农事。

一、《诗经》中的农事诗

农事诗的界定为《诗经》中描述农事或与农事相关的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诗歌,主要包括农业生活和农业祭祀两部分。郭沫若提出《诗经》中的农事诗共有十一篇,分别是《豳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和《大田》,《周颂》中的《臣工》、《载芟》、《良耜》、《噫嘻》、《丰年》和《思文》,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农事诗包含在风、雅、颂三者之中。

被称为“一诗兼三体”(风、雅、颂)的《七月》(《豳风》),反应了劳动人民从秋到夏的劳动生活和农事耕作,“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择。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蔬。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劳动者对每个月应该做什么都了如指掌,正是他们的亲身体验,才能写得如此详细,正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亲躬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是也。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1]因此可以看出《七月》这种农事诗是农民自己写自己的农事,否则绝不会有如此深刻之体会。

《楚茨》(《小雅》)言:“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执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句句渗透了作者的亲自躬耕和获得丰收的美好心情。《信南山》(《小雅》)有诗:“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昀昀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有理,南东其亩。”意为田地疆界很整饬,黍稷种得很密植。曾孙把它收获,用作为我们的酒食。“中田有庐,疆埸有瓜”,田亩归我所有,我用它来种植庄稼,亲自务农,获得收获。《甫田》(《小雅》)中以我的口吻来叙述,讲述用我那广大的田地中所收获的庄稼来祭祀祖先。《大田》(《小雅》)侧重在讲播种和收成,方玉润在其《诗经原始》中说:“此篇重在播种收成,故从农人一面极力描写春耕秋敛,害必物去尽,利必使有余,所以竭在下者之力也。”

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农民都是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农事,这就与后世的有关农事的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诗经》之后具有代表性的农事诗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陶渊明一直作为一个特例而存在,年轻时求仕不成,又由于当时社会的昏暗,使陶渊明选择了一条归隐之路,而他的归隐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是将自己投身于大自然之中,不与世俗同流和污,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中,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反应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且是自己参与耕作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个伴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路上荷锄而归的劳动者形象赫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使他成了一个个例。但这并不能说明《诗经》中农事诗的时代特色的意义就暗淡了,因为按出身来说,陶渊明不是农民,而是文人,农民身份只是他的一个影子。

中唐时期白居易以“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为出发点,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一个关注点,乃是民生疾苦,并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其《观刈麦》着重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不得不拾荒充饥的贫苦农妇,“今我何功德,增不事农桑。”作者是在以一个体谅民生疾苦的事外人在发言,而不是写自己亲身劳作经历的事,虽感受深切,但读起来总会觉得有一层隔膜笼罩其中,在我们眼前所展现出的乃是一人站在田地边观望着农民的农事生活,作者只是在交待劳作和拾荒的客观场景,缺少了一种感性。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他的田园诗创作。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描绘了江南农村生活的面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他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是在交待乡村的生活,早上男人耕田,晚上妇女织麻,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村庄的孩子们也都在学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农事。对农民的生活写得很清晰,但读起来感觉只是有双眼睛存在,看着这一幅图景,叙事者完全旁观其外,以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切,其二(采菱辛苦废犁锄)中这种理性色彩就更加浓重。

三、《诗经》农事诗的时代特征

《诗经》中农事诗的写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更为突出,也正说明了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原因。

《诗经》和《楚辞》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中国古典文学以此为基础,沿着言志和抒情两条文学思想观来进行文学创作。两汉时期的汉乐府民间色彩很浓,所体现出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专注的对象乃为现实社会,对农事的关注极少。东汉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打破民间写作,文人占据了主要地位,也转变了诗歌的写作风格。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此时期有了专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团体更是文人在作诗,诗开始发展起来,到了唐代杜甫,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达到了顶峰,诗歌典雅化占主要内容。杜甫到宋代,诗歌开始朝通俗化方向发展,文人开始关注个人生活,文人写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私生活(主要体现在词中),是文人写个人生活给文人看。宋后元初到明代,文人开始写百姓生活给文人看。明代以后,经济不断发展,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开始兴起,为了迎合这一群体的需要,文人开始写百姓生活给百姓看。从这条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诗经》后期文人的地位开始上升,随后的文学都是由文人来主宰的,因此从总的方向来看,中国的文学是“精英文学”,写作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这些人往往都是仕途中的人,即使不是,也不会去田间耕作(陶渊明是个例外),所以文学的这种文人化发展,就使《诗经》中的农事诗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上古时期文学的一般特征:群体性,口传性和歌、乐、舞三位一体,是劳动人民共同的结晶。

因此,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诗经》中的农事诗是农民自己写自己的农事,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其叙述农事并不是直白的铺陈其事,而是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有着感性的思考,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在后代也有存在,但已经没有了《诗经》中那种身临其境所形成的独特感受,而是有知识的文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农民的农事生活,他们亦是同情农民的疾苦,亦是体察民情,或是抨击当朝统治者。

注 释:

①[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3,304.

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38,439.

[1](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农事小雅诗经
农事 处暑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