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凡四训》与道家的超越性

2014-08-1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家伦理思想

张 丹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了凡四训》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一本劝善家训,集禅学与理学于一身,强调自我修养要从治心入手,被世人当做行善积德、改变命运的典范,对劝善思想的兴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道德伦理的变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为袁黄,是明代家喻户晓、名噪一时的平民思想家。袁氏家族本为浙江省嘉善县陶庄十分富有的大家族。其祖父、父亲都是当时著名学者,了凡继承家学,在儒学、民生、教育、医学、农业、佛学、军事、历法、命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编”。从他弃文从医、弃医从仕、仕途受挫、拜会云谷禅师及豁然顿悟等一系列的经历来看,对《了凡四训》中集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产生的伦理研究也需要逐渐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表入心、由理入禅,有值得进一步研究推敲的空间,对当今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了凡四训》与道家思想

《了凡四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立命之学”即《立命篇》,又名《省身录》,是袁了凡罢官以后晚年作品,为教子所用;“改过之法”原为《祈翤真诠》中的部分章节,“积善之方”原名《科第全凭阴德》,是袁了凡发愿事成之后的心得体会;“谦德之效”原名《谦虚利中》。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之后,就有人把这几篇文章三合一集册出版,明末崇祯年间出版的《阴骘录》内容就比较全面,大体上与今天的《了凡四训》相同,而且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里面还收录了云谷禅师所授“功过格”。清初《丹桂籍》收录了这四篇文章,统称之为《袁了凡先生四训》。

“谦德之效”篇突出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做人处事的方法,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为人处世的真理有相通之处,在出世入世之间,洒脱自然与人无争,无形中会造就生活与做人的最高境界,因而其道家伦理具有实用性。《了凡四训》还体现了儒家关于“格物致知”、“明明德”等观点的精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给予世人以告诫和指引。此观点与佛法里面所讲到的“恢复本性”与“明心见性”等有相通之处,所阐述伦理具有社会性。

道家伦理中十分注重“自省”。云谷禅师所授袁了凡之“功过格”,最初是道士每天记录自己行为善恶的登记薄,分列善行和恶行两大部分,将每天行为对照打分,定期将功过加以计算,“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功过格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把尺子,将善恶之行量化,对比明显,善恶之举一目了然,让人们对善恶之积累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在这时候往往心理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袁了凡对自身命运的改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因而其伦理价值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二、《了凡四训》中道家思想产生的根源

《了凡四训》本是袁了凡总结生平经验教训、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结合自身经历的记录和感悟,为教育后辈所用,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不准备对外流传。与袁了凡同一时期的王门学者周汝登(周海门)在看过此文之后大为赞赏,极力主张印行传播。在袁了凡尚在世时,该文就已经备受世人推崇,流传甚广、盛极一时。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袁了凡所处明朝末年,是一个奸臣当道、灾患遍地、战火不断、内忧外患的时代,且不说生灵涂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更是一无所是,没落贵族知识分子不甘心自己的沉沦,他们试图挽救因社会环境造成的道德沦丧,于是各种向善书籍应运而生,《了凡四训》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袁了凡无限同情陷于困境的黎民百姓,无比痛恨社会现况带给人民的苦难,但是迫于时代的大背景和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他无力改变政治环境,就从人文环境入手,试图改变人们的想法和做法,以求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道家谦德和超脱的思想便由此产生。明末时期,政局动荡,导致民间道德体系紊乱,一些以社会精英自居的士绅阶层为了教化民众,将劝善惩恶的诸多事例集结成册刊印成书广为散发,《了凡四训》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署名的善书,对提高民间道德素质、改造社会、改造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江南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华第一励志奇书”。

四、《了凡四训》中道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也被尊为道祖,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德经》,包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凡四训》中“谦德之效”篇又突出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做人处事的方法,要求人们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摒弃杂念,一心向善,不为世间蝇头小利失去自我,不因嫉妒凭空增加烦恼,更不因为自己品行不端招致报应。这与《道德经》中提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能屈能伸会使一切周全,先有委曲后才可得以伸展,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都是人们身处社会中的自然感受,得到快乐的多与少直接受这种心态的影响。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不象儒家和墨家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道家思想的“无为”并不是虚度光阴,无所事事,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高洁的品格去改变世界,《了凡四训》中的“命由己求”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人们一旦有了善恶观念,随之会产生追逐真理、行善扬善的欲望,这就表现为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每个人都不争、处柔、寡欲、知足,品德高洁,生命自然流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道家的伦理思想其实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态度。

三、《了凡四训》中道家思想的为人、处世

人生在世并非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必然与社会、与他人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和谐是由每个人自身的修养程度决定的。《了凡四训》给大众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榜样和追求的典范,即对未来不相信预测、对别人不妄自尊大、对生死没有恐惧、对世俗荣辱不为所动,按照人原有的状态任其发展。

道家提倡的“忘形”、“忘情”在《了凡四训》中也有体现。忘形,就是忘掉自己外在的形式;忘情,就是忘掉是非、贵贱、好恶、生死,在这些世俗的荣辱面前不为所动。当人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到最低的限度,不在乎金钱与地位,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不执着于物质性的东西,便可因清心寡欲而延长生命,也可因对别人帮助产生的效应而让整个社会得到回馈。所以说老子道家思想是一种典型的超越哲学,既有垂直的引导功能,又启人纵向超越,还可以并列地兼容,导人包容。

近年来,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对《了凡四训》的研究,并且将其中的理论发扬、传承、挖掘、引申,举一反三地运用,成为一部指导生活、学习、处世、为人的宝典。现代社会强调社会责任心,更重视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来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实现社会价值,那么这一实现过程则依赖于人们的修养及自我认识的程度。《了凡四训》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人们将其运用到创造命运改变命运的实践中去,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意念,对树立人生的义务感、历史的责任感及道德的使命感等伦理观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了凡四训》还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以“谦德”、“诚明”“积善”“省身”等思想为主诣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佛学研究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富足与繁荣的同时,很多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因竞争产生的矛盾逐渐加深,人际关系变得冷漠、脆弱,《了凡四训》无疑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道德、完善人格、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现代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袁了凡,邱高兴,王连东.了凡四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胡超.富兰克林的道德修善法与《了凡四训》的改变命运之法的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9).

[3]肖忠群.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4]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1999.

猜你喜欢

道家伦理思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