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014-08-15王增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大学生

王增良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常态,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现代社会的健康概念包括三层内涵:一是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二是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三是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正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全民健康意识增强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也从过去主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强调促进大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逐渐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健康体育既是体育锻炼,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健康体育”思想的确立,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也促使大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化。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降低生存风险,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大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调节情绪,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腓肽”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既有冲突和竞争,也有合作和协商,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获得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宣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实用性、娱乐性强,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健康体育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乐上体育课,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终身受益,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享受运动乐趣,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指导和协调,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2002,10(3).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3).

[3]贾钧,吴歌.健康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02).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大学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