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4-08-15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信天游原生态陕北

晓 红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我国的民族声乐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声乐艺术教学通过不断研究与摸索,在发扬本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优秀理论经验,同时许多有才华的高校音乐教师也从表演、发声等不同方面对我国的声乐教学进行了理论论述和实践演练,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在全世界都在倡导求同存异,追求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推广与保护,其中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为我国声乐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传统民间歌曲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原生态民歌的不断挖掘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优秀民歌被发掘出来,经过重新编曲和演绎之后绽放出多彩的光芒,在这其中,陕北民歌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形成于黄土高原地区,流行于陕西的西北部地区,从它所表现出的内容来看,陕北民歌与陕西地区的社会风俗以及人文地理等息息相关,它是这个地区历史和民俗的反映。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我国当代高校声乐教学的重点,目前,高校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集散地,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两端,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思考如何将民族音乐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陕北民歌由于其极高的辨识度被很多高校用来当作声乐教学的重点与范例,尤其是近年来,通过电视选秀等节目的推广,陕北民歌有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受到人们的喜爱。

从陕北民歌的题材来看,它包含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众多方面的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和丰富。由于陕北独特的风俗与地貌,造成了陕北民歌在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上的独树一帜,现如今很多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都是陕北地区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当地的地域风尚,比如民歌《走西口》,就体现出了陕北人民开拓新环境,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与其相类似的《脚夫调》也反映了陕北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前的悲惨生活,对于陕北民间风俗而言,船曲和酒曲是它的重要部分所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陕北民歌也包含各种题材,其中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民歌是其中流传最广的,包含《三十里铺》《挂红灯》等人们至今人们所熟知的。

在众多的手法中,陕北民歌表现其内容更倾向于试用借景抒情。其主要展现陕北所特有的乡土气息,有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特有服饰的,如羊皮袄、瓜皮帽、毡窝;有放羊、推碾子、赶脚等一类表现劳动情形的;还有的是对南瓜、荞面疙瘩和钱钱串等美食的的描绘。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展示着那里所特有的文化和风情。歌曲除了内容还要有与内容相关的音乐配合,陕北民歌在音乐的表现上也多种多样。展现儿歌的轻快的“催眠谣”;衬托热闹,时而庄重时而诙谐的“大场子”“小场子”等秧歌;表现生活的“哭丧调”“叫卖调”等;还有与生产实际有关,充满劳动情景的“号子”和“信天游”等展现自由奔放情怀的豪放的曲调。而“信天游”作为一种纯粹而富有情感的民歌,在众多的题材中特立独行流传最广,在这其中又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它的主调。“信天游”以其极富特色的个性特征表现了陕北人民最为淳朴的感情,它以上下两句唱词构成,上一句一般是描写陕北的风土人情,起到比兴的作用,并且为整首曲子提供声韵,唱词格式的下一句通常抒发唱歌人的感情,表达作者的情意,唱词的上下两句均以七言为主,通过上下两句的唱词构成一段自由体的诗词,这种独特的词作手法被称为“信天游体”。

20世纪以前,中国声乐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专业民族唱法的研究上,注重对于西方,特别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借鉴,进入到21世纪之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原生态民歌的不断发展,传唱度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站在原生态的角度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高校的声乐专业也开始关注民歌的原生态,基于这个层面,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唱腔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单从信天游来说,它的唱腔低腔与平腔兼用,并且伴有假声和泛音,演唱者用奔放豪迈的曲调表现出悠长深远的意境,歌曲听起来十分撩人心弦,由于信天游的歌词中加入了大量的方言和口语,因此往往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而不同地区的信天游由于风俗、地理、人情世故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因风格与晋民歌相类似,并且统称为“山曲”。

当然,陕北民歌中还有一类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曲子,那就是陕北秧歌。秧歌活动的场面热烈而红火,并且伴有唢呐和锣鼓,且分为不同的种类类型,由于时代变迁等因素,如今的秧歌种类已明显减少,但是秧歌活动至今仍活跃在陕北的广大地区中。

陕北民歌总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大量的民歌作品中,有很多直接与时代背景相关的优秀民歌作品,它们反映了陕北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风貌。建国以前的陕北民歌,很多都表现了陕北人民的抗日热情,内容多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为主,在这其中,《东方红》《十绣金匾》以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革命歌曲传唱一时,甚至在当今社会仍有很高的传唱度,这些民歌很多已经被高校纳入到声乐作品中进行分析和演绎,它们高亢的旋律中透露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歌舞团重新演绎了《绣荷包》《走西口》等优秀的陕北民歌作品,许多优秀的歌唱家也重新演唱了经典作品如《兰花花》《赶牲灵》等,而“文革”时期,虽然文化事业万马齐喑,但是陕北民歌却一枝独秀,经过文艺工作者的重新改编,很多作品都得到了新的生命,被广播传到四面八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北民歌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时期我国的传统音乐正是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兰花花》等音乐作品在艺术表演中仍长演不衰,但是演唱者却忽视了对于陕北方言的运用,这就使得陕北民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感染力,而地方风格也遭到减损。

如今,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已经有很多学者重视原生态民族声乐的演唱,尤其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原生态的演唱技法表演,这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风格特征的演唱风格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表现,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当然,艺术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面对质疑我们不应该一概而论,首先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声乐训练的方法,这种对外借鉴的学习模式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唱腔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中国声乐演唱方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过分重视演唱者的技术能力,片面追求技术而忽视了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演唱陕北民歌时不注重方言运用就是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我国本土音乐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会拉开我国民间传统音乐与专业民族声乐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传统民族风格特点,不能过于追求共性,在演唱方法上应该尽可能吸收原生态的演唱技巧,注重传统民族歌唱艺术的传承,不断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艺术。

[1]荆晶.歌唱魅力触摸时代的脉动——八十年代后中国民族歌唱家所具有的时代性[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6).

[2]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王雪燕.陕北民歌艺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刘彩云.黄土地之魂——阐释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9).

[5]李海英.陕北民歌——民族音乐的瑰宝[J].延安文学,2007(04).

猜你喜欢

信天游原生态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信天游唱给亲爱的党
咏退休族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信天游
原生态静宁苹果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