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视域下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4-08-15赵延霞高雅琴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延安区域改革

赵延霞 高雅琴 同 宇

随着服务型教育体系理论的日臻完善,地域高职教育办学方向开始大调整,以产业为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给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注入鲜活“血液”[1]。比较来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区域产业特色鲜明。同时,国家生均经费投入较高,高职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而西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曲意迎合考生志愿,瞄准“热门”专业,致使办学视野和短视行为越演越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脱节,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科学论证少,缺乏发展后劲。可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课题的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文章对高职课程改革进行探索,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从延安产业特色与经济结构看高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延安是陕西省非常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延安市政府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拓展石油产业链”,重点是以煤和油为原料,拓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在南部富县、洛川、黄陵3县规划建设延南化工园区,在北部延长、延川、子长3县规划建设延北化工园区。由宝塔、安塞、甘泉3个工业园区组成的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本市发展非能化工业的重要载体。开发区的重点是机械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延长和安塞天然气液化、黄陵2条煤焦化生产线、煤矸石电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黄陵6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延长石油集团轻烃综合利用项目等能源转化类产业项目,延安革命遗址群首批保护项目(十大景区)等文化旅游类项目,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等基础设施类项目,大唐延安新能源安塞王家湾风电场项目,以及黄陵县店头省级重点示范镇地企共建项目、乡镇天然气气化工程等统筹城乡民生项目开工建设。延安的这些新兴产业要进行资源开发、二次加工,要进行绿色产业、红色产业的建设,需要很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煤炭开发与利用技术、石油工程等方面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迫切要求高职课程进行改革,使课程设置紧扣区域经济,与区域产业链对接。

2.从高职科学发展方向与延安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看高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延安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尤其国家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开发,将更加深化和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延安区域经济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国家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建成一批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延安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化工强市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为我市可持续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延安唯一的高职学院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府在校园建设上投资很大,校园环境很好。学院成立以来,以“授人以渔”为基本使命,秉承“延安精神立院、德能并重育人”的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构建以石油工程、化工化学为核心,机械电力、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师范教育专业为支撑,航海轮机工程、医学护理为亮点,农林畜牧协调发展的九大专业群,既涵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又贴近了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前瞻性专业),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在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是符合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的,但是,课程设置达不到要求。因此,高职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延安经济社会建设、新兴产业建设的客观要求。

3.从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看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由于高校扩招,致使高职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再降低,2013年,高职最低分数线文科200分,理科150分,五年制中所招学生总分也在150~300分之间。他们是考试的失败者,不愿意考试,甚至讨厌考试。对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表现出厌学、不学,甚至放弃;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随心所欲,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实验实训时不积极预习,不会正确操作,容易损坏仪器,甚至不认识常用的仪器,不会写实验报告。与同组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差,操作技能很差。按照原来的课程要求培养他们,相当于拔苗助长,所以,必须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切合点

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四大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和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因此,延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以技能培养为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区域产业,结合学生、学院与区域经济现状,从实际出发,为服务延安经济社会,为服务学生一生追求幸福生活,为延安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1.服务区域经济以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

强化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和优质的学习服务,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联动,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2]。延安经济在蓬勃发展,许多大型企业要投资建设,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

2.全面服务学生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

了解了延安的经济结构,就明白了产业发展和主攻方向,就知道振兴延安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就能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和实验实训资源;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就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服务于学生,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破解学生的难题,在课程设置与改革时,就应该很好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进行落实。

无疑,课程建设和改革与区域经济完美“链接”有两个切合点:一方面是把握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政、校、行、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二是破解区域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内容,制订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关键。

延安高职教育围绕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课程改革的探索

1.基础课设置的改革

目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是强化教育工作者明白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一方面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积极性极低;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必须对其改革。笔者认为,要加大基础课课时,让他们真正能听懂老师所介绍的内容,而不是听天书,每天都在混日子。五年制高职学生书面作业很少,自学的积极性又不高,晚自习时无所事事,无聊至极。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基础课的视频教学,让名校的名师陶冶他们,提高他们。真正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开设养成教育课

学生综合素质差,可以对其进行养成教育,这不仅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在此基础上,专门开设养成教育课。比如,给各系学生开设礼仪课、纪律教育课、劳动实践课,可以选本校基础教育系的学生来上课,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既给了这些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也提高所有学生的基本素质。

3.增大校内实验实训课比例

学院也重视实验实训,各系建有各种实验室,设备较为齐全,可是,现在这些设备利用率不高。应该继续加大实验、实训的比例,尤其是五年制,让他们经常深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进而激发他们、提高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上帝”是给他们关上了一扇门,但我相信一定会给他们打开另一扇窗的。

4.积极地、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指导[3]

开发足量的、可选的优质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今高职课改的努力目标,同时还需准备许多条件,而其中在高职学生中普遍、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更应引起重视。要将职业生涯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要选择责任心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熟悉、服务意识强的老师任教。只有帮助每一位学生明确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在这个方向上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还需进一步补充的知识技能,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才能明确有效,学习的动力才能增强。

5.开设社区服务课、企业实践课、社会实践课

社区服务、企业实践与社会实践[4]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学校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是:改变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主动服务社会,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开设这些课程后,要拟制具体的计划,讲清楚目的和要求,布置课后心得或者实践报告。将班级学生分组,推选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带着目的和任务去实践,真真正正地达到目的,提高技能。

6.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顶岗实习比例

学生在实验、实训的过程中,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同组人员的交流、协作能力,规则制度的执行能力,大型企业、厂矿的适应能力等,还是要在真正的企业见习、实习中才能真正提高。学院只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多创造条件,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企业、厂矿顶岗实习,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课程改革,研究讨论的人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切合学校、学生实际,能明显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程改革,就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支持和提倡的。通过高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高职教育人才济济,蓬勃发展。

[1]贺修炎,李建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6-39.

[2]华长慧.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52-55.

[3]陈向平.对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4):43-45,53.

[4]唐春萍.开设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要注重实效[J].江西教育,2006,(12):17-18.

猜你喜欢

延安区域改革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走进延安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