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4-08-15王国辉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王国辉

引 言

语言离不开文化,而且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常会在他们语言的运用中反映出来,而语言又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交际则把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两者的统一发展之间架起了桥梁。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广大外语教学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和交际的重要性。大家逐渐形成共识:传统的、以单纯的语言形式为重点的外语教学,脱离了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只能使学习者获取除母语之外的一个新的符号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外语学习者只能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来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某些内容,而无法用所学语言和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实中,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言背景的了解,仍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交际中常常产生误解,遭遇困境,甚至造成文化冲突而导致交际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梳理误解和冲突产生的原因,了解跨文化交际时存在的障碍,是文化学习和文化教学的基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

1.对他人进行感知和评价的基础

体貌特征是对来自其他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感知的第一步,是第一印象形成的关键和其后评价的基础之一。其次,行为特征(包括语言行为、副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是交际双方彼此感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此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对于同一场合和环境下的行为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也会产生不同。

2.对他人进行感知和评价的方式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某一特定场合发生的事情,往往会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对其中所涉及的人们的行为特征、事情的发展过程和趋向等,有着先入为主的预想和期望,因而人们对他人在感知和评价时,常常会对号入座。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交际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特别注意对方的某些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被称之为“中心特点”,是人们对他人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受不同文化经历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中心特点”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因此会出现感知、理解和评价的错位。

影响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1.文化差异

虽然人类文化具有普遍性,但因环境和群体的不同,文化的具体表现也不同。文化差异的大小影响着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学习的难易程度。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大小通常和语言学习者文化学习的难易程度成正比。其次,文化差异越大,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调整幅度就越大,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就越多。再次,文化差异越大,学习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调整就越难。

2.学习环境

文化学习环境既包括社会大环境,又包括学校和课堂小环境。通常将英语教学分为两种模式: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FL)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ESL是一种侵入式的语言和文化学习模式。学习者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机会接触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而EFL学习者接触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远远少于ESL学习者,主要渠道局限于课堂学习。这两种学习环境对文化学习的影响很大,ESL为语言学习者亲身体验文化并在实践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提供了优越条件。相对而言,EFL教学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只能依靠教师设计相关文化模拟活动,通过关键事件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3.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对学习者文化学习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文化体验多,他们对文化概念就越熟悉;反之,他们对文化概念就陌生得多。第二,学习者对新的文化经历的理解和组织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文化体验来进行的。第三,不同文化呈现模式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方式不同,有着不同的倾向。文化对比研究表明,低语境文化(如美国文化)语言习惯直接明了,听话者通常根据说话者的语言来理解话语含义。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文化)对话语含义的理解,除了语言表达之外,还和说话的对象、场合以及说话人的话外音有很大关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和途经

1.对比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方思维方式特别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对立统一,也就是辩证思维,尤其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喜欢合二为一。西方思维方式则注重分析和逻辑推理,常常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用美国巴姆(Bahm)《比较哲学》中的解释为:是A就不是非A,是非A就不是A。虽然中国也有分析思维,西方也有辩证思维,但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体系思维方式中均不占主导地位。由于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东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问题上,往往持相反的态度。例如:中国人常常强调“中庸之道”,注重客观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美国人往往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个性化。了解了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很好地去理解、把握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

(2)具体语境的作用

语境存在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之中,是内在化、认知化的,要先经过人们的认知活动,再转化为内在知识,最后才能在人们的语言交际理解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也只有交际双方共享的那部分语境才能形成具体语境。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言语内容、言语篇幅和意义、表达方式、文化认同等,常常由语境来决定。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文化语境中表达自己愿望、要求和看法的习惯常常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谈话进入正题前,往往要寒暄一番,谈一些题外话,采用较为间接的方法。而西方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而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要求和看法。

(3)语言禁忌的异同

中西方语言中许多禁忌语方面是相似的,例如,中西方人们常用一些委婉语来谈论死亡、病残、性等话题。汉语中谈到“死”,常用“去世、作古、寿终、逝世、病故、与世长辞”等委婉语来表示。英语中也常用has gone,pass away,go to Heaven,be with God,depart from the world等委婉语来表示“死”。在这一点,英汉语言中忌讳是一致的。英汉语言中,有很多禁忌方面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有称谓禁忌的习俗,不但晚辈禁呼长辈名字,而且同辈之间也忌讳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对方。在西方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姓、Mrs.或Miss+姓称呼即可。又如,西方国家中避谈收入、财产、年龄等私人方面的话题;在中国,这些问题是可以谈论的。

2.研究英汉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

研究英汉词汇和习语中的文化背景信息,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常含贬义,如“狗仗人势”、“痛打落水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英美习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大部分都含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功者受赏)。又如:汉语中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词汇,均含褒义,而西方文化中的“龙”常含贬义,代表着邪恶凶猛,如:a dragon of woman(凶悍的女人)。因此,为了避免误解,最好用the Chinese dragon来表达汉语中“龙”的概念。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习语中的文化背景差异,就容易产生“Culture Shock”的现象。

3.充分利用课内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文化敏感性

教师可将相关文化知识和典故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除了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中典故也很有必要,同时辅之于pair work,role play,group discussion,presentation等手段来组织课堂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将所学语言材料中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重现课文故事情节中的场景,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积极性,又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4.广泛利用英语课外资源,大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尽可能广泛利用课外资源,通过其他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和体验中西方文化的魅力。例如:请外籍教师作西方文化的专题报告,定期举办英语角活动,编排英语短剧,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看原版英文电影等。学生通过全方位接触和大脑刺激,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如何恰当、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结 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心理、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层次,涉及价值观、生活方式、交际模式、语言等多个侧面,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重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和渗透到日常的外语教学中去,这样既可以满足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1994.

[4]郝钦海.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