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心理思想与现代价值研究
2014-08-15张亚丽
张亚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学派既沿袭了孔子、子弓的儒家道统思想又集纳诸子百家的精华,从而建立起非儒家思想所能包容的思想体系。当前,在我国现代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重温荀子独特的教育心理思想,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对当前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改革的推进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教育心理思想体系
1.学习心理思想
荀子将学习作为人由恶向善的主要途径,甚至视为一项不可懈怠的终身事业。君子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矣。”因此,君子和圣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善用外物,刻苦学习罢了。
首先,针对学习态度,荀子提出了著名的“行高于知,虚壹而静”的观点。也即是说,由于人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满足感或者是懈怠心理。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一方面要虚心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经验,并且要能够善于识别,实现去伪存真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能够静静地思考,当心达到了“虚壹而静”时就叫做“大清明”。其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荀子提出了“行”的标准。也即是说,学习必须融会贯通,能够用知识和经验指导甚至是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做到一言一行都合乎礼义法度和道德规范。再次,在学习方法上,荀子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荀子认为确立崇高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渴望成为圣人的意念,才有为之奋斗的行为。其次,荀子提出学习要做到“积微成恒”。“积”是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恒”是指内心的动力。只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积累,就必然有所成就。再次,荀子认为学会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比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更加重要,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2.教师心理思想
荀子不仅重视教师的地位,同时也十分关注教师的素质。他在《致仕》篇中说道:“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也即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拥有尊严且庄重、年纪大且有威信、诵读与讲解有条理而不违反礼法规矩、了解精微的道理而又能讲解清楚等等。
在教学方法上,荀子提出教师首先要能够以身作则。他在《修身》篇中明确提出:“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也即是说,作为教师,要注意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符合礼仪法度的言行要求自己,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变成学生自身的素质。其次,荀子提出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第三,荀子认为教师也应该谦虚好学,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且用之裕如。正如他所说的:“为师之学,要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且用之裕如。”第四,荀子提出教师要善于言谈,尤其要拥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以正直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比喻的方法启发学生、以坚强的信心帮助学生、以分析的方法使其明白等等。第五,荀子认为教师要能够做到“教学相长”,也即是“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3.德育心理思想
一是将“礼”视为德育思想的核心。荀子在继承儒家学说、集纳诸子百家观点的继承上,引申出“礼”的思想,甚至将其摆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说成是“万变不乱,莫可损益”的“人道之极”。荀子认为“礼”是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主要手段,隆礼与完善自我、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理想社会存在紧密联系。
二是提出“养情化性”的道德价值观。荀子认为纵欲、寡欲或者是禁欲的思想都不合乎礼仪,而对待欲望的正确方法是:退让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进取时,则要完全满足欲望。这便是荀子的“养情守欲”的观点。
三是道德行为规范与道德行为评估思想。荀子明确规定了“士、君子、圣人”三类群体的道德行为标准,即“士”要喜爱并严格遵从法制礼义;“君子”要意志坚定地去努力执行法制;“圣人”则要不断地思考、完善礼义法制。有了这些道德标准,受教育者就拥有了明确的自我认识和学习目标,从而大大增强学习兴趣和进取心,不断提高自己。
四是道德教育方法的问题。荀子在承认环境因素在个体道德培养过程中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首先提倡身教示范,也即是他所说的:“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其次,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即“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三是实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品性、不同气质的人,采用迥异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教化。四是注重培养人的思想人格。在《荀子》中,荀子大量论述了尧、舜等先贤明君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精神等。
荀子教育心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化性起伪”塑造人格
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说法。他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道德、思想、品格的教化和改造,也即是经历“伪”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可谓是一个完美的人格形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局面。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文化危机的出现,道德规范的消失,理想与信念的动摇,法制观念的淡薄等等,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荀子“化性起伪”的观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与现代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公民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品性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代需要的新公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以身作则,注重模范教育
荀子认为,治理民众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上行下效”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礼义法制的内容,更要注重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只要君子圣人能够笃行礼义,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民众也会逐渐弃恶扬善,变成一个真正的良民。当前教育活动仍然注重榜样的作用,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典范,以此为标准形成自身的学习对象,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由此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学生中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争做模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善习俗,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
荀子在《王制》篇中提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也即是说,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认真研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其相互关系及对人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教育环境,将内因与外因有效地结合起来,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4.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荀子十分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这对于当前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考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大体来说,教师应当具备四方面的素质,包括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讲解、高效的传授、良好的榜样等等,由此才能把自己的知识顺畅地传递给学生,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仪表举止、道德风貌、文体特长等,实现学生的知识与道德、品行素养的综合发展。
结 语
荀子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等,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心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荀子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现代教学活动,还是社会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挖掘、整理和实践。这既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也发挥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1]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七).性恶篇第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2]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3]李霞.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新探[J].管子学刊,2004,(4):21-24.
[4]王淑霞.荀子教育观初探[J].淄博学院学报,2009,(3):107-108.
[5]百灵.论荀子的礼乐教育思想[J].管子学刊,2008,(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