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社会学概论》中的实践与应用分析
2014-08-15杨柯
杨 柯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从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提出建立研究性大学之后,世界知名高等学校纷纷开始着手本科阶段教学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单一的理论讲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应当加快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不断提高本科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本文以《社会学概论》为例,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作简要分析。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当前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发展变迁视角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提出研究问题为起点,并以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要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生成独立自由人格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并得到大力推广。钱伟长先生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也曾提到:“我最大的成功秘密就是促进教学和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②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模式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性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批判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性质视角
《社会学概论》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社会学概论》通常在低年级讲授,主要为学生讲授有关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力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而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可以说,《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性质内在决定了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3.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视角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方法。现代高等教育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必须重视社会科学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社会学概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通过理论讲授注重对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应实现的目标。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精神。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社会学概论》中的实践与应用方案
本文以《社会学概论》中重要教学内容——社会问题研究的教学实践为例,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实践作简要分析。
1.确定研究课题阶段
学生对“社会问题”这个名词不太陌生,但是如何能够寻找符合社会学定义,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并非易事。这一阶段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在同一研究范围内寻找值得挖掘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完成需要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列举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辨析这些社会现象是否符合社会学定义的社会问题。继而基于事例列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形成的基本要素,其目的是提出社会问题的概念;第二步:社会问题研究这一章涉及社会问题的类型与特点,以及关于社会问题成因不同学派的理论解释,教师应以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思索现实问题的理论工具;第三步:即学生的课题确定阶段,要求学生从众多社会问题中挖掘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阐述该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目标及创新点。该阶段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学想象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考查学生对研究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准确把握能力。
2.资料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应主要完成如下两项工作:第一,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指导。教师应当介绍并鼓励学生有效使用书本、期刊、网络等常用搜索工具。其中,为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应当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社会问题领域的经典理论书籍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后者包括近年出版的社会学年鉴、社会蓝皮书、出版的著作及发表的论文等,这些学界最新的信息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可有效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所选题目的理论立足点及实证案例;第二,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这一阶段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资料分类、信息摘录以及对学者已有观点的概括归纳。文献综述应包括评述归纳国内外学者的核心观点,列举参考文献目录,并据此阐述研究某一社会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论文撰写阶段
在论文撰写阶段,教师应重点做好如下两项工作:一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选取利用所获资料、逻辑构建论文分析框架,以及抽象归纳主要研究观点;二是对论文格式以及学术语言的使用方法进行介绍。应当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论文摘要的撰写方法,注释、标题、正文等内容的书写格式,以及社会问题领域专业术语的规范使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学术研究思路和学术语言。
4.成果汇报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做法是依照以上三个阶段,召开社会问题研究这一章的成果汇报会。每位同学必须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现场教学,汇报内容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论文观点与内容、研究设计与方法以及论文创新点及不足等几个部分。其他同学可对该同学的汇报内容进行置疑,并提出问题,成果汇报的同学必须回答问题。这一阶段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的课件制作,口头汇报的内容等,并说明记分标准。
5.考核评定阶段
考核评定阶段应当把研究性教学模式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以形成动态考核机制。具体而言,教师要对学生各个环节的考核作业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制订相应权重体现在评定成绩中。比如上述四个环节可分别体现出学生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法运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要素。为保证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须重视以上要素项目在成绩考核标准中的权重。教师可依据以上各项要素学生的具体表现,将每位学生在整个教学内容中规定布置的若干次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核算,以形成最终考核评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只有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批判精神,才能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在《社会学概论》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实现该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教学手段。
注释:
①王文静.日本COE 计划对我国研究性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②王俊波,凌树才,方洁,张爱珍.借鉴国外研究性教学经验,积极开展创新型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
[1]郭艳利.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2).
[2]唐健,李敏华.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
[3]赵荷花.研究性教学何以促生高校创新型人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