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彩翼的语言使者——评王作良《诵古诗 学汉语》
2014-08-15钟书林
钟书林
《诵古诗 学汉语》是王作良编著的对外汉语选修课教材,最近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又一力作,是书将中国古典诗词全面通俗地译介出来,这在当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中是不多见的。它将架起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语言之间的桥梁,架起中西文化交融的桥梁,架起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王作良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教学、唐宋诗词研究等。大学时代攻读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后转而专攻唐宋诗词,具有一般对外汉语教学者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知识基础。《诵古诗 学汉语》正是作者坚实的双语基础的良好体现。翻览该书,制作精美,古典雅致,契合古典与现代交相融通的学科特点。书中的插图漫画,别出心裁,饶有趣味,为该书锦上添花。全书的核心内容,更值得读者慢下步来细细品味。
全书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强。全书从叹为观止的唐诗宋词中选入八十篇作为经典,分成十六组,逐一加以译介。书中的内容涉及面广,有对一年四季之首——春的咏叹,有对一天中最美的时节——黄昏的歌唱,也有登高望远,思亲怀友的佳作,更有悯人悲天,抚今追昔的爱恨交织,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在字里行间跳跃、歌咏。
在每一组诗词篇章中,体系完整清晰,共由九大部分构成:作品、生词、注释、今译、英译、赏析、诗人的故事、文化背景知识、扩展阅读。作品篇幅都不长,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生词是从作品中挑出若干个较为不易懂的字词作以注音,译介。注释部分是对个别字词再作重点解释,以求初学者掌握得更清晰。今译是将作品用现代文翻译出来,而后再译成英文。赏析部分是对作家生平的简单介绍和课文大意的讲解,特别是名句的讲解(《编写说明》)。诗人故事则多选介诗人生活的奇谈轶事。文化背景知识则是介绍诗歌体裁、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山水名胜等多方面知识。扩展阅读是一组相关题材的诗词,主要供自主阅读。
全书难易得当,布局合理。全书九大部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适合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一般初学者仅需掌握作品、生词、注释、今译、英译这五个部分就够了,中级者可以深入了解其赏析、诗人的故事两部分,至于后两部分一般可供高级者所选用。这样的编排,对于一部教材来说,是非常适用的。作者在书的“编写说明”开篇即指出:“《诵古诗 学汉语》是专为中国文化教学而编写的教材,使用对象为来华或海外汉语学习者,既可作为中、高级汉语选修课教材,也可供汉语语言短期培训、选修、课外阅读或汉语学习者自学使用。”可见作者对教材体系的安排,着实下了一番仔细的研究与思考,绝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的结果。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智慧结晶。
《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作为对外汉语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它将唐诗宋词中许多优秀的篇章,不少的名人轶事,用最通俗的语言译介给学习汉语的人。如作为诗词的译介来说,书中仅用了四句英文:
The sun fades away along the mountain,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If you climb one more storey higher,
You are sure to appreciate a grander sight.
就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首名诗的风采展现出来。而对于诗词的赏析,最见作者的博士功力。所选的十六篇诗词赏析中,几乎篇篇精彩,各具特色,将诗词的神韵、内在文化意蕴传达出来。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三四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对这历来的名句,书中赏析道:“三四两句,用比喻手法写西湖之美。诗人之所以选取西施来和西湖相比,是因为西施和西湖很有渊源:一是传说中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今浙江绍兴一带)之地;二是西施、西湖,开头都有‘西’字,叫起来也很自然。”清晰地将难以解说的句子,通俗地阐释出来。
中国古代诗词作家的故事,素有浩如烟海之称。择取哪些,淘汰哪些,都折射出选者的眼光与学识。《诵古诗 学汉语》作为一部对外汉语教材,可谓是做得很好的。在书的第十组,选入了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诗中的名篇,“人面桃花”的故事也很有名,流传甚广。书中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充满离奇的色彩。特别是说姑娘“自从前一年……病也好了。”令人读后掩卷沉思,流连忘返。读着《诵古诗 学汉语》,仿佛遨游在情感的海洋中,与古代的作家共仰鼻息。一起为王昌龄的无辜遇害而悲,为李煜的悲苦人生而泣,为崔护再遇桃花姑娘而喜,为孟郊春风得意,却落得辞官穷迫而不平,为李商隐与柳枝姑娘的失之交臂而惋惜,欣欣向往于王勃借酒酣睡而打腹稿的神思,沉醉于苏轼兄妹的才情调侃中,沉醉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这样用精心独到的眼光挑选出来的唐诗宋词精品和悲欢离合的作家人生,自然会引发汉语学习者的极大热忱与兴趣。
《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融通古今,中西兼顾,具体实际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如何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现代文明,推介给西方读者的问题。书中对精读的十六篇诗词都作了现代汉语译文,同时配上英译,形成中英文对照的诗词文本及其鉴赏与诗人故事,巧妙地融古今、中西为一体。选入的数十篇作品,虽然为古典诗词,但无论其内容形式还是艺术技巧,抑或是人生启迪,都仍然具有现代价值与意义。它们经过作者的编选,成为学汉语的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便捷窗口。此外,对于爱好古典诗词英译的中国读者来说,它也不失为一部既可了解古典诗词又能学习英语的双宝典。
作为一部专为中国文化教学而编撰的教材,《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有意识地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全书的每一个地方。由于作者十数年来的古典诗词素养的积累,这些文化知识便自然地贯穿在行文之中,并且在语言的深浅处理上把握得非常恰当。
该书既要照顾汉语初学者,又要给高级汉语学习者及汉语自学者提供一定的扩展空间,因而对难易、深浅的文化知识的处理,作者了然于胸中。例如,该书第十二课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了中国诗词意象中常常提到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这是两个难以掌握的词语,适宜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学习者。但是作者却用了浅近的通俗语言叙述了四个故事,分别阐述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者的来历,以及它们与中国四大美女之间的关系。这样行文,难易适中,深浅相宜,适合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的需要。
又如介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作者有意选取了他的“铁杵磨成针”故事。李白事迹一般人初学汉语者都能了解一些,也或许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成语,但难以知道它讲述的就是李白少年时期的故事。因而,对于整部书,整个作家,该怎么写,写什么,上哪些材料,都体现出一部教材的质量高下。《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显然很好地把握住了编写的初衷,所以在教学或学生自学过程中,都能达到预定目的。
还有如“旗亭画壁”的故事。如果单说“旗亭画壁”,很多人肯定不大知道。但作者却把它和王之涣的《凉州词》联系起来。《凉州词》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自然加深了记忆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容易掌握,自然加强了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一是选编的内容类型有一定重复。该书分为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组诗词,严格上来说,在这十六个单元中,内容类型不宜重复为佳。但第四单元与第七单元,都为赠别友人诗;第六单元与第十一单元,都为思念故乡亲友诗,造成重复。二是个别语言表达还欠于规范,使用了方言口语。这对于其他力作来说,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于一部对外汉语的规范教材,还是稍微注意一些较好。如书中第102页说:“苏小妹长得蛮漂亮的。”“这话说得确实有点儿损。”其中的“蛮”、“损”为方言、口语词,似不宜出现在这样的教科书中。三是个别诗句的解说还欠于到位。例如第102页引苏小妹语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书中对此解释说:“苏轼是个大长脸,苏小妹挖苦他,说苏轼去年流下的一滴泪,过了一年才流到了脸的中间。”“至今还未流到腮”,书中解释为“才流到了脸的中间”,未免穿凿。“脸的中间”与“未流到腮”意思还是不能对等的。可见要做好诗词的翻译,的确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又如第103页,书中解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时,将“闭月”典故的解说置于“落雁”之前了,但无论从词语的顺序,还是从典故中人物出现的时代顺序来说,都应是“落雁”先于“闭月”。此外,书中的个别错别字与漏译现象,则可能是作者的无意疏忽了。错别字不举例赘述。说一例漏译的:孟浩然《春晓》诗,作者在“今译”时无意间遗漏了诗歌的第二句“处处闻啼鸟”,不免有遗珠之憾。
总之,小疵不足以掩大醇,《诵古诗 学汉语》一书的优点是极为突出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出版和畅销,定然嘉惠学林,推动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发展步伐,推动对外汉语领域中国文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