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 世纪初我国普通美术教育模式的变革研究

2014-08-15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教学模式

南 楠

从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到19世纪中叶,我国对于西方的思想、文化、技术一直保持审慎的学习态度。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基于救亡图存的压力,上层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并且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1903年,清政府不仅成立了日本模式的学校,而且建立了一套仿效日本的教育制度,比如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小学堂章程》、《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等,都是这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典型成果,由此迈出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步伐。[1]其中,普通美术教育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建构起以“图画”和“手工”为主的系统的美术教育内容,同时也形成了完善的教学模式。民国成立后,仍然延续了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实用主义美术教育思想

与我国传统绘画创作“言心、传情、达志、悟道”的个人化或者是内向型的创作理念相比,田汉在1924年创办的《南国半月刊》创刊号上,首次提出“艺术社会化”与“社会艺术化”的口号。在田汉看来,艺术与社会是不可分的,艺术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都属于艺术的文化价值之一。所谓艺术社会化,就是指在广大的程度上发挥艺术的社会的价值,让艺术对于社会生活起到更大的作用。而社会艺术化,则是指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即艺术的力量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贡献。[2]这是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突出,也是对艺术影响社会、改革社会的主动性的强调。这一观点不仅得到诸多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艺术家的赞成和青睐,而且还被纳入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比如徐悲鸿也十分重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改造和影响。他曾在《中国画改良论》中对迁情消性、无关社会痛痒的文人画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大加批评,极为推崇艺术的社会功用,由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念。

平民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历来呈现出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是富贵人家或者是书香门第才具备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而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则往往被美术教育拒之门外。但近代以来,随着“平民主义”思潮的演进,尤其是随着众多欧美留学生的回国以及新式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起,平民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被引入国内。比如1927年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由徐悲鸿任绘画课负责人。其在招生广告中明确提出:“该院目的在培植艺术运动人才,作为时代的先驱者。”学院的动机是面向无产者青年,学院没有一个职工,日常事务都是由学生义务担任。[3]对于徐悲鸿而言,这显然受到了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既表现出对社会种种弊端的不满,同时也体现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中西结合的美术教育内容

20世纪初,美术教育变革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便是中西方结合式的新型教学内容。首先,徐悲鸿深深地受到蔡元培与陈独秀的影响,留学归来后,主张采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来改良中国画。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志感》中说:“绘画为造型艺术之主干,而中国三百年来之绘画承《芥子园画谱》之弊,放弃人天赋之观察能力,唯致意临抚模仿,视自然之美如无睹,其流毒之深,至于浑不似之四王山水之外,不复知有画。堕落若此!”简而言之,他十分痛恨国人过于重视临摹四王和《芥子园画谱》所带来的危害,需要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拯救中国绘画艺术。正如他常说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4]比如他一直都秉承着“素描者,艺之操也”的精神,将素描视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一方面,建立了专业的画科画室;另一方面将西方的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引入绘画创作中,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物,尽量做到刻意勾画,宁方勿圆,宁拙勿巧,以直线求曲线,以平面求圆面的原则。其次,林风眠在北平艺专教学过程中也察觉到:“艺术之构成,是由人类情绪上之冲动,而需要一种相当的形式以表现之。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写实一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面。前一种寻找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外,后一种寻找表现的形式在自身之内,方法之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因趋于相异;因相异而各有所长短,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而调和便是这个缘故。”[5]基于此,他不仅将西画与中国画合并为“绘画系”,创建了中西绘画合并一系的教学模式;而且将西方的素描、色彩、造型等内容引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此来变革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方法,形成绘画风格的创新。

西方化的美术教育模式

20世纪初,伴随着美术教学内容、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我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也呈现出鲜明的变化。首先,我国传统美术教育一直延续着“师承一人、言传身教”式的美术教育模式,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往往跟随一位老师学习某种绘画风格和技巧。然而,近代以来,这种封闭的美术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徐悲鸿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员分工,各本专长,既不让学生专学一位教师,更不让学生专学某一国的画,而是要中西兼顾,在广览博通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与个性特征,从而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其次,不少艺术家还在高校建立了专业的画室,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实像、静物与人体模特的摹写活动。比如颜文梁在创建苏州美专期间,专门从法国购置了500具石膏像,以备教学之用。徐悲鸿在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期间,将画室内的素描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刘海粟则坚持贯彻在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并创建了使用人体模特的课堂写生制度等。除此之外,当时的美术教育也开创了室外写生教学模式的先河,比如徐悲鸿不仅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室外写生活动,而且也将其视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日常教学系统中。而刘海粟也将旅行写生纳入教学内容,创设旅行写生制度,使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系统的美术教育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我国系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在20世纪初建构起来的。徐悲鸿在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期间,积极探索中国美术教育的体系,设置了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美术史论系等相关学科,并将素描、写生作为必需的实践课纳入教学中来,由此为将来各大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1922年,颜文梁在创办苏州美专期间,也先后设置了国画系、西画系、实用美术系、艺术教育系、动画科、艺术师范课等相关专业,对后世美术教育系统的设置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 语

总体来说,20世纪初,我国轰轰烈烈的美术教育改革活动既源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同时也受到西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各个层面西方绘画思想与技法的影响。当前,我们一方面继承其实用主义的美术教学理念、平民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中西方不同美术思想、风格特征、方法技巧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在加强中西方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这既是20世纪初美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同时也是现时代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2]田汉.艺术与社会.田汉文集[C].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241.

[3]南国艺术学院筹备就绪[N].上海:新闻报,1928-1-26.

[4]徐悲鸿.在中华艺术大学演讲辞[M].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5.

[5]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J].东方杂志,1926,23(10):28-34.

猜你喜欢

徐悲鸿绘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