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定语境下中西方翻译标准对比研究

2014-08-15王希峰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译者原文语境

王希峰

文化差异主要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语言、知识、思维、信仰、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往往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者是语言词汇在情感、理解与解释方面产生极大的分歧。因此,在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对中西方文化具有深刻理解之外,还存在一个选择翻译标准的问题。因此,在系统分析中西方翻译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二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不同的翻译标准。

中西方翻译标准简述

1.中国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不同的标准体系。

首先,传统标准体系主要是从古代道安的“案本二传”,到近代翻译大家严复先生的“信达雅”以及二三十年代郭沫若等文学家提出的“风韵”、“神似”等翻译标准。在该时期,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应当“忠实、通顺与美”的标准,强调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读者和翻译效果的问题。①除此之外,鲁迅与瞿秋白先生也提出:翻译的目的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由此翻译者应当对读者负责。这一观点将翻译标准的设定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意义空间中。其次,20世纪80年代,辜正坤先生提出了“多元互补”的翻译思想。他采用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制订出一套由最高标准、绝对标准、具体标准组成的翻译“标准体系”。它虽然没有摆脱原文至上的观念,但充分考虑到了翻译对象与目标读者的多样性,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翻译需求、翻译功能以及读者群体等提出合理的翻译标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对于翻译标准的设置突破了单纯在两种语言之间顺利移译的视角,开始重视译者与译文之间的互动意义。

2.西方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

通过对西方的翻译活动研究的梳理,笔者也将西方的翻译标准分为传统与现代两大类。

首先,西方传统的翻译标准主要是以“等值”、“等效”为代表,比如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要求译者做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反应。②这对于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之后,随着解构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对文本意义的存在产生质疑,从而将视角从对原文的重视转向了对译文和译者的重视,由此带了翻译界对已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纽马克在莱丝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反对“对等”式的一元标准,提出不同的翻译标准应采用不同的评判方式,在此基础上,弗美尔和诺德提出了翻译活动“目的论”的思想,认为翻译活动的评判标准应当以译者的目的为核心,译者享有翻译的自主权,但同时必须尊重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不能任意曲解原文。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翻译以原文至上为主的标准,而将视角转向译者,从而更加符合翻译活动的现实创作行为。其次,目前由于受到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现代翻译标准不仅采用多元的概念取代了忠于原文的传统翻译思想,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原文”的概念。因此,当前的翻译活动不能再局限于提倡“忠实原文”。德里达与其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文作品进行解构与建构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可以通过引入外来语言元素、思想观念、哲学思想等,来拆解甚至是颠覆原文的语言顺序和意义内涵。因此,德里达的观点明显体现出对原文至上和盲目追求忠实的抨击。

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方翻译活动的异同点分析

1.两种翻译标准体系的相同点

首先,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翻译标准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尽管中西方的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且贯穿于各自的传统,但他们对于翻译活动所应当遵循的标准的讨论都离不开翻译方法、原则、技巧等问题。这充分说明中西方翻译学家对于翻译活动的本质有着相同的认识,也即是能够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也必然能够采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他们也有着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核心问题。③其次,对中西方翻译标准梳理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对单一标准的关注到对多元标准体系的重视,由规定到描写,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由对作者和原文的重视到逐渐转向对译者、读者、特定文化语境的重视的变化等等,因此,在发展经历上非常相似。最后,目前中西方翻译都比较重视译者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一方面要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译后读者的背景情况,尽量能够结合自身所在的跨文化语境、哲学观念、风俗习惯、思维特征等因素,翻译出能够使译后作品的读者获得与原著作品的读者相同的信息内容。因此,当前的翻译既是对原著思想内涵的一种转换,同时也是一个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目前中西方翻译的相似之处。

2.两种翻译标准体系的不同点

首先,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翻译对象的多寡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国的翻译活动比较单一,往往只是涉及到汉语与西方语言,即英语之间的转换,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单一语言转换体系”。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对于翻译活动的研究或者是翻译标准体系、翻译评价体系的设置往往都是围绕同一个问题反复地进行争论,无论是用词还是表达都非常的重复而单调,比如传统标准是“信达雅”,现代标准是“多元化”。相对而言,西方的翻译活动涉及的语种就比较复杂,既有差距较小的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有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因此,在此种翻译背景下产生的翻译标准就比较多元化,特别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次,双方对于翻译理论或者是翻译标准的总结意识差距较大。西方在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大方面均胜于中国,是一种立体式、多维度的发展。比如西方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会出现各种翻译学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霍姆斯的翻译学“纲领性”文章与德国功能主义几乎同时出现。而我国很早就有人谈及翻译标准设置的问题,但却缺乏对学说的科学论证与系统总结,往往限于印象式、经验式的描述,尤其是我国传统的讲实物、重实用的思想,使得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远远不如西方社会。最后,没有理论依据的理论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西方翻译标准大都建立在某种思想或者是理论之上,从而使自身的译论内容能够形成各种体系或者是流派,比如奈达的信息论、纽马克的语言学派、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等等,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拥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而我国在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却缺乏应用的理论依据,这种情况直到近几年随着谢天振、杨晓荣、吕俊研究成果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结 论

中西方在进行翻译活动过程中,在宏观上都具有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标准、技巧、要求等,只是在微观上存在差异,这主要是二者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语境、研究传统造成的。当前在积极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充分把握当前我国翻译活动的现实语境,以“多元化、功能化、对象化、主体化”作为翻译标准的核心思想,一方面积极提升译者对翻译对象特定语境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哲学思想、语言习惯的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以自身的翻译目的和作品功能为目标,考虑到目标读者的主体存在,通过译者的二次创作,来提升翻译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内涵。

注释:

①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18.

②尤金·A·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4.

③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62.

[1]汤定军,周福娟.中西译论的差异性——兼论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J].铜陵学院学报,2011,(5):84-85.

[2]杨文伟.略论中西方翻译标准发展走向[J].文教资料,2010,(2):78-81.

[3]黄珍珍.从中外翻译发展史谈翻译标准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4-26.

猜你喜欢

译者原文语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让句子动起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卖身葬父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