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质化研究——以初中心理教师和中学生为主体

2014-08-15曹碧华杨丽珠

关键词:初中生中学生中学

曹碧华,杨丽珠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1

一、引言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苏丹和黄希庭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首先是适应良好的中学生,通常具备积极的自我观念,能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乐于学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正确对待生理变化七个特点。林崇德则认为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敬业(即学习)、乐群(即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心理健康主体在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话语权。然而,受知识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较少处在同一话语体系中。目前,仅有三个研究考察了心理健康主体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的表现。申继亮,洪頵,彭华茂首次对中学课任教师判别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研究。他们对38名中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要求对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学生的特征加以描述。结果表明中学教师在实际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最重要的7条标准是自信、求知欲强、心情开朗、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办事有恒心、乐于学习、热心学校和班集体活动。

在此基础上,申继亮等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对325名中学教师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认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课任教师对专家学者界定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概念内涵的陈述绝大多数持赞成态度,但对“人格和谐完整”一条不清楚和不赞成的比例相对较高。

夏文玲自编开放式问卷,让师生回答“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分别有哪些典型表现”,考察了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观。结果表明,教师教龄越长,越倾向于把人际关系和个性品质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中学生更注重情绪情感、习惯方面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客观条件。另外,中学教师和学生普遍不能准确完整地判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认识中会掺杂一些纪律、道德、学习的因素,与专家的心理健康观有一定差距。

以上三个研究考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主体——中学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并分别与专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将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仍存在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以往研究只考察了中学课任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而很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指导者——中学心理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

第二,中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夏文玲在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观时,要求他们回答“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分别有哪些典型表现?”我们认为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班级里自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同学对号入座,从而贴上负面标签伤害或歧视他们。更对进一步落实纲要的精神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中学心理教师和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并将他们和专家的观点进行比较,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内容提供新的支持。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与以往研究一致,主要采用自由描述法。但在设计中学生开放式问卷的题目时,只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具体的做法是改进高翔,郑日昌和刘视湘编制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时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你的心目中,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是什么样子的?请以你认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同学具体说明”。而设计中学心理教师的问卷时,则从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正反两个角度要求教师以教学中两个真实的学生为例,填写各自的特征描述词及典型行为表现。

本研究的假设是随着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其《纲要(2012年修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全面普及。因此,中学心理教师和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与以往研究相比有较大进步,总体上与专家的观点更为接近。然而,由于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主体,所以他们的认识可能有独特的地方。

二、方法

(一)工具

自编两个开放式问卷,包括:(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教师部分)》,请每位中学心理教师根据在日常教学和心理咨询时的观察,选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各一名中学生(不记名),并写下相应的特征描述词和典型行为表现。(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学生部分)》,要求学生回答:“在你的心目中,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是什么样子的?请以你认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同学具体说明。”

(二)被试及问卷施测

开放式问卷教师部分对辽宁省大连市188所中学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了施测。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回收率为79.3%。问卷的学生部分对大连市一所普通初中和一所重点初中的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施测(初三学生由于备战中考而未参与此问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男生125名,女生121名),回收率为98.2%。其中初一年级116名学生,初二年级130名学生。

(三)编码与统计

对回收的答卷进行编码和统计,步骤如下:

第一步,阅读原始资料与初步编码。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找出所有形容词,并把它们标示出来。然后挑选出描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容词。

第二步,设置码号。码号是资料分析中对资料进行编码的最小意义单位,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对所有开放式问卷中抽取的心理健康特质形容词和短语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设置码号。

第三步,建立类属。类属是在多个码号组合之上的意义集合,是码号的上位概念,代表资料所呈现的一个观点或主题。将每个码号下的心理健康形容词和具体行为表现的内涵进行比较,考虑码号与码号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归类,建立类属,如果类属间仍然有进一步归类的必要,那么再建立上位类属,直到每个类属独特且意义鲜明为止。在建立类属时主要考察相关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三、结果

(一)中学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自由描述结果

通过认真统计中学心理教师问卷的自由描述词,一共收集961个心理健康的特征描述词,无重复的词语83个。其中正面描述657个词语,反面描述304个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语义分析和归类,例如将“上进”、“向上”和“进取”归为一类等,最后共设置30个码号。

对这30个码号进一步分析和归类,建立了14个亚类属,而这14个亚类属又可包含在五个类属当中。按照中学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描述词语的频次从多到少排列,五个类属依次是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情绪稳定和乐于学习。其中,积极乐观包括积极主动、乐观进取和活泼开朗三个亚类属;人际和谐包括宽容合群、热情助人和尊重感恩三个亚类属;自我意识包括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和自我控制三个亚类属;情绪稳定包括平和理性和放松振作;而乐于学习包括热爱学习、勤奋认真和体脑协调三个亚类属。

(二)初中生眼中“心理健康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描述结果

通过认真统计初中生的自由描述词,一共收集702个心理健康的特征描述词,无重复的词语39个。其中初一337个词语,初二年级365个词语。

对以上31个码号进行分析和归类,可归为与中学心理教师一样的14个亚类属,并分别归属于五个类属。按照初中生对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描述词语的频次从多到少排列,五个类属依次是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乐于学习和情绪稳定。

(三)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心理健康自由描述结构的比较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和初中生对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乐于学习和情绪稳定五个类属的频次进行独立性检验,χ2=36.47,df=4,p < 0.001。因为X2值小于最小期望值为52.7,表明初中生和中学心理教师自由描述心理健康的特征词时,在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乐于学习和情绪稳定这五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即一致性程度高,这充分说明开放式问卷的结果是稳定和可信的。

从在总频次中所占比例来看,除自我意识在师生中相似以外,其他四个类属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讲,积极乐观的频次虽然均为最多,但在中学心理教师的所有特征描述词中只占38.1%,而在初中生的特征描述词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2.3%。

四、讨论

(一)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相似之处

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自由描述的结果总体上是稳定和一致的,均包括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乐于学习和情绪稳定五个方面。这与以往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一致。申继亮,洪頵和杨小洋(2001)概括了心理健康内涵的8条描述句,并调查中学教师对其所持的态度。结果表明,中学教师对有求知欲和广泛正当的兴趣;心理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适应性好,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班集体的生活;与同学、教师、家长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能进行良好的交往四个方面持赞同的比例都高达90%以上。

在自由描述的五个类属之中,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对“积极乐观”的频次和比例均处于首位,被认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往研究和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相似。

自从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2000)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以来,如何从积极心理学出发,致力于激发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生活更加美好便成了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因此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中学心理教师、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描述的不同之处

然而,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对心理健康的描述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学心理教师认为情绪稳定比乐于学习更重要,前者的频次更多;而初中生认为乐于学习比情绪稳定更重要。中学心理教师认为情绪稳定更重要,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处在“疾风暴雨期”,情绪的感受和体验不如成人稳定,但表现出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所导致的。其社会原因主要来自于他们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经常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其生理原因可能由于青春发育开始,性腺功能的作用。

第二,从在总频次中所占比例来看,除自我意识在师生中相似以外,其他四个类属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讲,积极乐观的频次虽然均为最多,但在初中生所占的比例(52.3%)远远高于中学心理教师的比例(38.1%)。这表明,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均认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重要的表现,但初中生将其作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中学心理教师认为人际和谐(21.8%)和情绪稳定(15.3%)这两个类属的比例分别高于初中生的比例(16.2%和10.7%),这表明中学心理教师认为与人友好相处和情绪稳定也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两个方面。

第三,中学心理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不健康表现的描述与心理健康的正确内涵相同,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比较专业,这是教育部近十几年来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取得的成效。然而,初中生也认为品德好、行为举止文明、思想纯洁和不早恋的人是心理健康的,这与以往研究一致。表明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尚需加强,让学生具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品德和心理健康混为一谈。

五、结论

本研究采用自由描述法让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回答有关心理健康的特征词及典型行为表现,结果表明:

(1)积极乐观、人际和谐、自我意识、情绪稳定和乐于学习是中学心理教师和初中生自由描述心理健康表现时均提到的五个方面。

(2)“积极乐观”所有类属中的频次和比例均处在首位,这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供了数据支持,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3)初中生仍存在把思想品德、早恋与心理健康混淆的现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起重视和予以纠正。

[1] Seligman,.E.P., & Csikszentmihalyi, M.(2000).Positive PsychologyA: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55(1),5-14.

[2] Seligman,E.P.(2002).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prevention,and positive therapy. C R Snyder,SJ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3-9.

[3] 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代理解[J].心理科学,2012(1).

[4] 张大均、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5] 康琳,李维青.将积极心理学因素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2(2).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7] 苏丹,黄希庭.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J].心理科学,2007(6).

[8] 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品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2).

[9]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D].2012.

[10]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9).

[11] 高翔,郑日昌,刘视湘.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10).

[1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3] 申继亮,洪頵,彭华茂.中学教师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内隐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14] 申继亮,洪頵,杨小洋.中学教师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15] 田宏碧,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J].心理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初中生中学生中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在多解中学创新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