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014-08-15毕利
毕 利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引言
在当前网络时代,培养复合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机构及学习者个体都已经意识到了我国英语学习亟待改革的迫切性。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是过时的、低效的。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国际事务中迫切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收效甚微”的。英语学习应该参考欧洲理事会颁布的《欧洲共同语言教学与评价参考框架》,以能力为导向,以用某种语言“能做某事”而作为评价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彻底抛弃以往的以词汇量多少和语法理解能力高低为测试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因此在大学英语改革中,就需要导入文化因素,实行多元教育模式。经济全球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性。在文化因素的导入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以自己民族的元叙事模式为导向,应该采取理解借鉴的原则,以多元模式为依据,通过语言学习,能够应付复杂的感性文化背景。正如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语言的确是一种逻辑工具,但是从本质上考虑,语言其实是一种社会工具。这就更要求在文化背景异彩纷呈的现代,以多元教育模式为依据,在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氛围中,完成相关任务。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元叙事文化阐释进行分析,并推荐多元教育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
二、元叙事与多元文化教育模式的背景知识介绍
元叙事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1979年首次提出。所谓元叙事,是指在各种叙事中占有优先和特权地位,具有为其他叙事制定规范、提供解释和揭示意义的主导性话语形式。元叙事既是跨文化重构的潜在动力,又构成跨文化重构的文化悖论。大多数人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都是通过跨文化转换获得的。在转码的过程中,就经受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影响,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实现在特定目的语社会中的应用,而用文学手段对其进行控制,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在话语权的影响下,个体对于外国文化文学的理解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后现代主义者企图以具体的事件和人类的多样化经历来代替大叙事。他们说“多样性的理论观点要比宏大的,包罗万象的理论好得多。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文化正在多元化的历史大背景中,需要对元叙事这一概念进行反思。我们要用多元模式来平衡文化交流学习中由元叙事所带来的文化悖论。认清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尽量避免用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筛选或者阐释。大学英语教学给这种诉求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使学习者通过学习,了解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语言能力是在交际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提高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打破元叙事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及教师应该大力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做合格社会公民甚至合格的世界公民,提升综合素质及精神境界。在其发展过程中,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被称为最激进的反西方文明的模式,即多元文化模式,其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对世界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观念上,不仅讲授美国文化,同时讲授外国文化,并采取直接阅读经典的模式,其中增加的对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的阅读内容就是首次开启直接阅读东方文化经典的模式,开启了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如今,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试图寻找培养具有高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式人才,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是一个非常有益有效的尝试。
三、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关注高考英语科目改革趋势,转变应试教育,以《欧洲共同语言教学与评价参考框架》为依据,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多年以来,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应试怪圈。在功利化的导向下,参加英语学习班的孩子小到三岁,但是英语学习成绩却收效甚微。哑巴英语,聋子英语,障碍交流英语比比皆是,同素质教育的口号形成了反差。同时对国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是个极大的浪费。在国际交流领域,能够运用国际政策法规,进行实际事物应用的国际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高考英语科目改革政策,或是降低英语科目总分数,或是用英语等级记分等方式,目的就是扭转以应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模式。如果学生以取得高分为学习目标,那么就很难做到趣味教学;也无法做到以实际应用为依据,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也无从谈起。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的障碍。
我们应该借鉴有几十年经验的欧洲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既1996年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CE)正式颁布的《欧洲共同语言教学与评价参考框架》。它规定在语言学习中,以能力为导向,以用某种语言“能做某事”作为评价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欧洲共同语言教学与评价参考框架》成功地为欧洲各国的不同语言(英、德、法、西班牙语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对语言能力水平的描述框架,是中国英语学习应该借鉴的。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应试教育改革中来。从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环境的设定、教学程序的安排、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估、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加大听说写的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是否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得体地使用英语;是否能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是否能够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思辨能力的提高,来作为检验教学的标准。
(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观念,不同信仰
世界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特点及各自不同的发展轨道决定了不同文化或信仰模式的差异。作为21世纪的社会公民,应该尊重文化宗教或信仰当中的差异。对不同文化、宗教或信仰的理解将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国与国的竞争中以及综合实力的比较中影响重大的因素。任何一种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那么我们在新世纪中追求发展的同时,理解目的语言和目的语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西方需要理解东方,所以他们会有东方经典的阅读;同样,东方也需要了解西方。
(三)尊重个人差异,反思“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实行精英教育和分流教育
因材施教本是我国传统思想当中的精华。但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却为广大教育者及家长所摒弃。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完全和实际应用脱钩。这样的英语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实际应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者中,真正学会一门外语并能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不到总数的5%。
在众多省市对高考英语科目进行改革的今天,反思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按学生所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
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评估手段的多样化。通过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实践,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全世界很多国家中都得到了响应。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同样是通识教育的成功楷模。中国大陆地区就更应该通过因材施教,让家长及学生都明白英语学习的实用性,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四、结语
21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们中国在各个领域,包括科技、经济、国防和文化事业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前提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培养能够从事国际交流的人才,是促进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否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应采取多元教育模式,积极借鉴西方优秀的语言文化学习理论及实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夏家发,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侯永娟.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