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融入人文精神的思考

2014-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人文精神人文

王 律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00)

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文精神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体育专业课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融入人文精神教育。事实证明,体育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因子,净化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高校体育教师要极力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强化人文精神培养,这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声。

一、体育专业课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人们在感叹科学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时,也开始感受到科学技术盲目发展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核战的威胁等。人类似乎突然明白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保卫”人类的“家园”时,同时也会“伤害”人类的“家园”。人类的技术文明,从古到今,在与日俱增,与时俱进。但与物质享乐、金钱至上、精神失落、道德沦丧等诸如此类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演绎了莫大的讽刺。人类也似乎恍然大悟,不能让科学技术这匹“野马”任其拉着人类的“文明之车”自由驰骋。人类需要物质的家园,也需要精神的家园,前者是不能替代后者的,后者并不自然而然地随前者而齐头并进。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重要科目,虽说与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一定的领域内,它却上演着类似的一幕。人类也需要在体育领域建构其特有的“精神家园”。其核心就是在体育领域中注人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渗透于体育精神之中,在两者的冲突中保持适当的张力,在两者的融合中使其水乳交融。为此,我们应该改变我们传统的视野,在高校体育专业课中不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人文精神教育,就是站在“人文”的立场上,以关注人的本质为核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其内涵为: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核心,追求真善美,把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整体意义,探索人性的境界、人的价值、人性和生存意义作为人文关怀;把追寻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以及提升人格,塑造全面的人作为人文追求;把考察人的感情、意愿、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作为己任。

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当代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要充满着人文追求。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更要重视的是将其人文精髓注入理性的判断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反思体育专业学习的得失、功过;把人文精髓渗透到学生的每一次决策中和每一次行动中,促使学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追求完美人生。

二、体育专业课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分析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倡导人的主体精神是21世纪的教育主旋律。如何在高校体育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渗透办法,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在体育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21世纪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专业的知识、过硬的科研素质,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知识。虽然韩愈曾经说过:“师不必强于弟子,术业有专攻。”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如学生,必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很难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威信。为此,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多阅读人文书籍,避免因为缺乏人文知识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其次,理解人文思想。体育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比如针对中国游泳队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的各种胜利,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中国体育健儿为了为国争光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是艰苦创业精神,是团结合作精神,他们正是因为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所以甘于奉献,用这种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可以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熏陶,使体育专业课教学效果获得质的提升。

再次,运用人文方法。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性趋于完善,教育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学会用人文办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有创新性的想法,教师要运用人文办法予以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强化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文性。虽然体育专业课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目的反而会使体育专业课变成枯燥乏味的训练,学生的体育兴趣得不到满足,特长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主动性。再加上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崇尚“唯我独尊”,在活动中不愿意与他人密切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如果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就会推卸责任,怨天尤人,若是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强化体育教学过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宽容品质。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素质因子。在安排专业课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人文素质因子渗透于其中,增设一些体育人文知识内容。比如“体育史”、“体育奥运”、“运动营养”等内容。教师还可以在一些国际重要赛事结束之后,统一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明确告诉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和情感,铸就果断、自制和坚忍的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一起合作,提升默契程度,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若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他们实施“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互助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消极情绪,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当学生出新过度兴奋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泼冷水;当学生精神不振的时候,教师不要漠不关心。只有真正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再次,教师要构建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应试为核心,忽视了学生个体化的体验和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要构建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为评价标准,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进行评价,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人文素质,迈向成功的道路。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体育专业课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渗透于每个环节之中,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沉浸在和谐、民主,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首先,高校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由于人文精神教育涉及多方面。所以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文艺汇演、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竞赛等活动,聘请体育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举办沙龙、讨论会,以此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其次,高校要发挥隐性环境的作用,比如大力发挥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校园广播和报刊橱窗的作用,在学校宣传栏张贴体现体育名人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在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前竖立体育名人塑像等,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

再次,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体育社团中的成员大多数是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集结在一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可以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提升素质。因此,高校要对学生体育社团加强指导,对其加大扶持力度,为他们解决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体育社团成为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好载体。

总之,21世纪的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应该充满着人文关怀。要把当代体育生作为整个体育事业中的具有个性、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归还其作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要深切关注和自觉安排他们的命运和发展前景。当学习成绩、运动训练与学生的身心、人格发展之间产生矛盾时,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调和时,应该坚决地选择后者。只有以人为本,充分关注体育生的可持续发展,并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进行熏陶,这样才能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葛长钰,张彦强.应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57-58,62.

[2]陈兰芳.浅论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4):153-155.

[3]郑文艺,茅光灿.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1):108-109.

[4]梁利民.21世纪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新概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96-98,101.

[5]黄振洲,孙世明,孙荣辉.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体育学刊,2004,11(3):63-64.

[6]邹卫国,黄双喜.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J].体育科学研究,2004,8(4):82-83,97.

猜你喜欢

专业课人文精神人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