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强化与重建

2014-08-1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四位一体大学生

颉 睿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一、“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展开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1]。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以《纲要》的要求为行动方针,把教育互动渗透于各个环节和方面。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为了公民道德教育中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得以贯彻的外部因素。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养成,单靠外部因素的驱动是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生还必须从内在自主地树立公民意识,养成自觉、自律、自省的内在修养,把自己当成公民道德的主体,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促成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公民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好公民,即大学生自我教育。因此,“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包含四个部分,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现状评析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相应的努力,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同时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整体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要看到,部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四位一体”教育模式还没有落到实处,教育的成效不明显,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角色淡化

1.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当今社会学历主义盛行,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家庭教育角色逐步衰弱。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偏见,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只要子女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好说。一些家长反而与学校教育唱起了反调,一方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家长则给孩子“加负”,买各种参考书目和试卷,这些家长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推手。不少家长目的是使孩子考出高分,考上名校。步入大学校园后,又以就业为目的,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多考取证书,很少关心孩子的道德素养,造成了孩子感情冷漠,心理残缺,缺乏理想抱负、责任感和同情心,体会不了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2.教育方法过于偏颇

目前,家庭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几种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高校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放纵等,形成了大学生唯我独尊、自私骄横、任性固执、超前消费、情感脆弱、好逸恶劳等不良品德。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群体意识淡薄、协作意识较差。有些单亲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成长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棍棒相加。

3.教育主体角色缺失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一些家长重教子轻自修,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问题学生,大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有的领导干部和富人、社会名流对孩子疏于教育。另外,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增高,学校中单亲家庭孩子比例也越来越高,有些离异单亲家庭,是由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作风不端正、道德品质败坏而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这样的家长本身德行就有问题,就不用说教育下一代了。

(二)学校教育方向偏离

目前,我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偏离的趋势,呈现功利化倾向。

1.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占据上风,高校道德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凸显,这种功利主义表现为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的功利主义。前者往往简单地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强调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以强化德育中的国家意识。后者则从社会需要出发,把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找到好的工作,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所在。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设计远离实际,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多数教育内容生硬、难懂、枯燥。在道德教育活动上面往往是一种模式,即上面一个口号或一个文件,下面照搬照抄,生搬硬套,道德教育的活动实效性较差。

2.学科建设功利化

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建设上也纷纷向有利于市场需要的方向调整和发展,即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什么专业好就业,高校就设置什么专业。有的专业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只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行。“职业至上”已经在高校师生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一般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和一些技能培训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而人文学科则受到学生的排挤和老师的轻视,人文教育往往是处于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尴尬状态。

3.发展模式功利化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形势,如何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并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在此背景下,高校把学校规模、学科点的数量、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多少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等作为发展的标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则很少提及。因此,很多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学科点增多了,学校整体质量上升了,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却在下降。

(三)社会教育缺失

1.社会风气侵染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受政风和党风的影响。我们常说“官德毁而民德降”,改革开放以来,个别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2]821。因此这对大学生将来步入职场可能产生影响。其次是学风,“学术不端”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概念。学术圈中曝光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丑闻不绝于耳,全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中。另外,学校里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是民风,民风涵盖了家庭、行业、社区等领域,包括社区风气、行业风气、家庭风气等。医院里收纳红包、高价回扣甚至会见死不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背信毁约、甚至毒害生命,职场上又跑又送等“潜规则”这样的话题不断。甚至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找工作没有门路就是瞎撞。

2.社会教育缺失

社会教育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完成的,没有社会实践,社会教育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教育也指的是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说,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的学生,有很大一批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些连学校组织的学生会也不愿意加入。另外,学校和社会脱节,一方面,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和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这样一来,社会教育就很难实施。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认知存在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不坚定,知行不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紧要的任务是以实用知识为主,它对于今后走向社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至于道德问题,只要没有大错误就行了。在道德情感上,由于目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把公民道德看成是神圣的,因而他们自己在做了违反社会公德的事之后,其良心上很少自我谴责,在遇到其他人做了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时,也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大多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四位一体”模式的强化与重建

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一种公民道德教育的大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要实现其有效性和互动性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家庭教育为启蒙阵地

古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诫,可见古人对家庭教育在道德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我国现代教育也很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收集4000所学校60万儿童的数据,撰写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报告引用大量数据证明了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性格、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才能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应该在儿童时代就教会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我们也不可能像设计产品那样按照固定的配方教育子女,然后预期子女的结果[3]。因此,父母既要重视对独生子女生理的关怀和智力培养,也要重视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教育方式上不过分宠爱,不无原则和底线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不偏袒其过失;家长要从小给孩子营造一种良好、舒适、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尤其是单亲家庭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照和爱,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动态;同时,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品行,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切实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二)以高校培育为重要依托

1.加大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建设

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定的一门道德修养的基础课程。采取大班形式,学生往往上百人,想要互动也有困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高校可以考虑不同专业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讲授,采取小班授课,同时课堂教学本身也要着力推进形式的多样性,避免之前大班枯燥的理论灌输和老师单方面的说教,应结合实际案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另外,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高校还应该开设一些诸如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同时,加强对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提升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在思想、道德品质和学风作风等方面以身作则。高校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量化测评标准,加大考核力度。

3.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修)订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对学生们较关注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特殊的学生。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等因素的全面成熟。及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特殊群体,如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高收入富裕与特困家庭,单亲与罪错家庭等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通过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及时疏导,并帮助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4.落实与家庭、社会的互动教育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必须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渠道的畅通,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良性互动的局面[4]。学校要和学生家长随时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同时开通网上交流平台,给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方便。采用校地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建立大学生科技下乡、企业帮扶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接轨。构建特定的校外社区服务平台和具有自主性的校内社团活动平台,为学生积累参与公共活动的经验并形成理性的公民道德服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理念和服务精神。

(三)以社会引导为最终保障

首先,为大学生公民道德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塑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还应该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如今,社区已经成为公民文化构建的基层组织。因此,要引导大学生以公民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要分年级,分专业,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一、二年级学生,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适当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特长,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充分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应多创造就业机会,与相关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实训协议,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增强就业经验,预先体会未来的社会工作,缩小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岗位的过高期盼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不仅实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也和学校教育取得了联系,对培育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四)以学生自律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15。自律是大学生公民道德形成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不成自身的意志,起不到最终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养成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民道德的他律时期。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对学生的强制灌输,没有转化成主观的意向。第二阶段是公民道德的自律时期。这一阶段,社会道德规范已经转化为内心的认可,主体的道德取向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左右,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进行抉择。第三阶段是道德人格的形成时期。在此期间,道德主体扬弃了他律阶段的外在性和被动性、主观性和盲目性,把道德内化为自身真正的需求。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大学生应该形成自觉自主意识,把自己置身于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把被动的接受逐渐变为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道德的自觉、自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四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修养。四方教育的作用是互补的,在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各有侧重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养成。因此,高校应与家庭互动、与社会互动,形成以高校为核心和联系纽带,最终内化为自我教育的教育链条,真正把“四位一体”教育模式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7-2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天梅.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德性养成中的角色和作用[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10).

[4]陈勇.“四位一体”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四位一体大学生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