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导学稿批改的思考
2014-08-15赵丽霞
■文/赵丽霞
“高效课堂”中学生使用导学稿,教师批改导学稿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互换信息的重要窗口。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导学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从批改导学稿过程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获取信息,调整导学方案,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导学稿的“三发三收”存在许多弊端。
1.师生在导学稿花费的时间过多。导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做,课前交于教师批;上课时再发给学生做,课后又要收上来;教师批改当堂检测和课后作业;最后发给学生修改错题,教师然后批阅改错稿。这样一来,教师忙于“三次批改”,学生忙于“三次完成”,学科代表忙于“三发三收”导学稿让大家都忙乱了手脚。
2.导学稿“三发三收”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完成导学稿只是被动接受。学生每天课前课后忙于完成,是为了按时上交,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导学稿中问题的主动思考,个别学生也不管理解得对与错,“赶趟儿”似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批改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导学稿做得很好:“书写工整”、“准确度高”,可是一到考试,这些学生的成绩很差。教师对他们的“刻苦努力”却“收效甚微”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课堂上他们并没有将所学知识搞懂,对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无从下手,但又想做教师心目中“听话”的学生,只好想出下下策“抄袭”。而教师被他们的“善意”悄悄地“蒙蔽眼睛”。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时常用“√”、“×”等符号,学生对这些符号只能知道是错还是对,但不清楚错的缘由在何处,学生只能得到一知半解的信息。
开展“高效课堂”,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使用导学稿成了师生们的困惑,如何把教师和学生从繁忙的导学稿中解放出来?我在导学稿的批改方法上作了以下尝试:
1.学习小组的组长批改课前预习稿。每次上课前五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组员积极配合,小组长负责批改,并把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导学方案。
2.小组内相互批阅课堂检测。导学稿中的课堂检测环节,要求学生课堂上自主完成。课堂上叫几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解答过程,同学们各抒己见,集体讨论答案,之后小组内相互批阅,让学生在批阅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看到别人的错误时,会提醒自己。当堂检测要做到“趁热打铁”,随学随用。让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给他人讲解时体会收获的感觉,得到同学赞许时,才会有成功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
3.教师每天随机面批部分导学稿。教师每天随机抽取一部分导学稿面批,对于抽取的导学稿要精心细致地批阅。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打鲜红的“√”和刺眼的“×”。因为学生对“√”只是幸庆自己正确了,之后不了了之。若能对个别学生的独特见解、灵活方法用红笔划上“小圆圈”等标记或写下激励的话语,这时学生眼里不致于只看到“√”,而是看到教师对他们做法的“!”。从而自信心倍增,同时学生会主动地、自觉地阅读教师的批语,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对于存在的错误,少给学生一个冷漠的“×”,不妨委婉地标记“?”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对自己出现错误的警惕,将“×”改成“?”将学生心理上的恐慌、自卑和排斥的语言变成和风细雨的询问,这样不仅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与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
4.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信息交流。由学科代表收集信息:学生导学稿中解题巧妙的思路、新颖灵活的方法、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内对学习中疑难进行会诊,以达到消除错误、巩固知识、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对导学稿批改方法的尝试,让学生完成导学稿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中的真正演员,教师成为幕后导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都说高效课堂需要师生相互配合,也只有师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愿导学稿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能成为师生双方沟通和反馈信息的“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