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2014-08-15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政

张 颖

(闽江学院 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福建 福州350108)

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张 颖

(闽江学院 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福建 福州350108)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角色、工作内容上的相似性,为二者间的互补研究提供了借鉴基础;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职能、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明确工作定位更新理念、借鉴专业化工作方法、构建职业化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学校社会工作;借鉴;思考

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形势的变化,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揭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新要求.如何与时俱进,有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工作理念、多元化的工作形式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手段等先进经验,值得引以为用,对增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将成为当前推进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课题.

1 何谓“学校社会工作”?

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1].我国大陆学者陈墀成、黄河将“学校社会工作”阐述为:实施于教育领域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以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根据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分析困难学生的问题所在,找出原因,争取学生家庭、社区以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

目前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化的社会事业,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理论与实务.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学校社会工作就已作为一种专业出现并迅速发展,目前已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学校社会工作在内陆地区的试点由2002年起在上海浦东新区推行,并逐步进入稳中有升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阶段.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康复、预防、发展、社会行动等多种功能.它在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效介入,将有助于解决求助者学习障碍、情感困扰、心理困惑、遭遇重大危机事件后的恢复等问题;有助于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出预测,并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援;有助于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助人、救难、解困等社会功能,尤其有助于实现对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的社会扶助.学校社会工作具有问题导向、学生导向、社区导向三种工作模式.对于问题学生的辅导主要采用偏重矫治的问题导向工作模式;对于全体学生的辅导采用学生导向工作模式,提供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职业辅导在内的全面辅导;对于扩大到对家庭、社区的服务主要采用社区导向工作模式,强调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全方位推进教育成效.

2 学校社会工作的借鉴价值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在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工作侧重点、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然而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领域都承担着教育者、引导者、咨询师的服务角色,并且二者在工作职能上都涉及辅导咨询等服务内容.二者在工作对象、工作角色、工作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交叉关联性,因而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而言,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借鉴基础.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业务范畴已扩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辅导咨询服务三大类[4],其辅导服务职能的拓展,使得学校社会工作更具借鉴价值.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职能、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所彰显的特色,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在工作职能上,学校社会工作偏重于预防性、发展性、补救性专业服务,准确的工作定位,决定了学校社会工作必然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等方面更富有成效.值得研究和借鉴.

其次,在工作理念上,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其工作更显柔性,恰恰适应于新形势下教育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学校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尊重学生、援助自立、客观公正公平等原则对于增强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三,在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偏重于对处于困境的学生的服务,因此在弱势群体的个案处理、团体辅导、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更具专业优势;同时,学校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准入机制为其工作的专业化提供了保障.其专业化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团队建设值得高校思政工作借鉴应用.

3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3.1明确定位,更新理念

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然而高教改革下,尚未理顺的高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内外的各种行政干预,使现实中的学生思政工作职能存在定位不清、功能不全、辅导服务功能弱化,忽视预防与发展等问题.“无所不能”的光环使得学生思政工作深陷繁琐的工作事务,弱化了教育职能,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能是“万能”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兼顾、事事皆管”的工作模式必然影响实际工作成效.

(1)明确工作定位抓重点

基于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借鉴,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科学规范管理,摆脱以事务为中心,将工作职能着重定位在“教育和服务”;第二,实现工作职能由规范、约束向预防、发展、补救性服务延伸;第三,拓展学校联系家庭、社区的职能,整合、调动、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寻求合力,增强教育实效.

(2)更新转变工作理念

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理念上强调的“重视调动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尊重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实现权益”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维护,都深受学生认同与青睐,值得学生思政工作借鉴.对照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三大职能,转变工作理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应强化启发式、引导式、交流式、激发创造式等平等互动的双向式教育,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现实真实感受的前提下,注重维护教育与现实的统一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协调解决冲突问题,避免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因受社会影响而消解其成效.

第二,在管理理念上,应侧重“导向管理”.在内容上注重研究分析问题本质,轻“约束”重“疏导”;在形式上努力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良性管理机制,如可通过学生听证会等民主议事形式,在获得学生认同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防止形式化、强压式管理所带给学生的抵触、逆反情绪;在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式管理和教师导向式民主管理.

第三,在服务理念上,随着高等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变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辅导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在内容上,应嵌入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发展、就业选择等各方面的成长需要;在方式上应充分尊重学生本体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网络会客室等学生乐意接纳的有效载体,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生涯发展等各类咨询辅导;在特点上,应强化“助学生自助”的目标,在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更侧重从根源上预防问题的发生,更侧重培植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更注重家庭、社会等全方位资源的集成利用.

3.2借鉴专业化的工作方法

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既要传承好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吸纳和借鉴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改进学生思政工作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注重关爱“特殊”学生

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所形成的问题导向工作模式,启发学生思政工作者应尤为关注五类处于特殊时期、特殊状态的“特殊”学生群体(即新生、毕业生、贫困生、后进生、问题生等),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以个别问题为导向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通过深度访谈剖析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运用情绪支持、情绪发泄、理智疏导、积极暗示等专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方法,推进学生团队建设,解决共性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常用的团体社会工作方法,注重以团体为工具,充分利用团体对该团体中成员个人的帮助、服务和影响,引导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互动中建立关系,促成预期的个人、团体、社会发展的变迁.团体社会工作所具有的归属效应、自我实现、资源供应、能力提升、治疗等功能,为改进学生思政工作带来启示.学生思政工作也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性质、需求构建各类学生团体,通过精心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有效介入学生干部团队构建、新生入学心理调适、毕业生职前教育、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贫困生激励教育等具体工作.

(3)借鉴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充分整合全方位社会资源

学校社会工作所运用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把对学生的服务延伸扩展到对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与服务,注重从“为离校生提供追踪服务、为社区提供服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协调推进社区教育”四方面推进全方位的学校教育,这种工作模式值得借鉴.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现状,学生思政工作应努力拓展家庭、学生社区两大社会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密切联系、齐抓共管强化教育管理成效.

第一,在家庭资源的拓展中,首先应通过搭建家校联系网络平台、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等方式,推进在校生的家校联系;其次,应加强对毕业生、休学生等离校学生的追踪服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升学校教育.

第二,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封闭式校区管理模式,对学生社区资源的拓展可从加强学生社区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两方面入手.在学生社区建设中,以服务于学生成长为目标,改善社区物业管理,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构筑具有良好学习氛围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学生社区,并充分利用学生社区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服务,努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护的文明社区.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社团导师,辅助学生社团构建统一的发展目标,让社团成员在自我管理、自我展示、互助合作中实现自我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思想引领、教育引导中的积极影响.

(4)借鉴学校社会工作遵循的原则,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平等接纳、理智控制、诚信保密原则、尊重案主自决、重预防矫治等工作原则,对学生思政工作也有借鉴意义.改进学生思政工作应进一步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以学生为本”的中心理念,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个别化问题,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坚持“按需服务”、因材施教;其次,坚守“诚信保密”“理智亲和”“平等公正”的职业道德,唤醒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变“被迫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思政工作见成效;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思政工作过程中主动获取、判断、选择信息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坚持“助人自助”原则;第四,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评判,并努力矫正、完善其人格.

3.3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队伍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如美国要求学校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通过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考试,达到国家标准知识和实务水平;必须取得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后有两年专业社会工作和学校督导经验;还须获得社会工作督导的专业评估和学校的鉴定[5].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思政工作人员的知识背景、从业实践经验等却未进行专业化的从业准入限制.不少高校思政工作者都不具备与职业相匹配的专业学科背景,也缺乏学生思政工作实践经验,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角色直接进入辅导员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同时,专业的不匹配阻碍着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势必导致思政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从而整体上影响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推进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解决.

(1)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

首先,应严把“进人关”,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保证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充足的人员配备,对于思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应采取专业准入限制措施,倾向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与辅导员职业基本匹配,或与所带学生专业吻合度较高的专业背景,并且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不宜一味地强调高学历、高门槛,同时强调在思政工作团队中的知识结构优化配置.其次,要严把“培训关”,尤其要加强岗前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认真研究制定学生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培训规划,分阶段、分层次构建全员覆盖、全程推进的培训机制,尤其要加强思政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辅导等方面的职业化培训.第三,要严把“考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考核、晋升、激励、清退机制,既要通过思政工作者的职业化培养和晋升发展“留住人才”,又要及时清退学生思政工作队伍中不适应工作要求的人员,保持学生思政工作这份艰苦而神圣的育人净土.

(2)推进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分类职业化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辅导员有着极为细化的分类,既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也包括兼职的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等[6],有利于推进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值得借鉴.术业有专攻,才能促进职业化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优化分工、科学协作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工作.如可采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复合分类方式加强学生思政辅导员的分工与协作,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可沿用传统的以年级学生为单位横向分工管理,对于党团建设、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业务工作,可尝试以不同职能、类别进行纵向分工管理,在专项工作、专人负责、专人维护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工作研究,形成工作思路.这种复合型的分工模式既可避免工作的交叉重叠导致职责不清,也可为学生思政工作者适度减轻工作量,形成各自的发展方向,可以为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宣兆凯.学校社会工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墀成,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306

[3]张颖.浅析学校社会工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75.

[4]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4.

[5](美)Paula Allen-Mears.学校社会工作[M].陈蓓丽,蔡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0.

[6]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8.

2014-05-04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编号:JB12204S)

张 颖(1976-),女,福建闽侯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政教育.

G641

A

1008-293X(2014)08-0093-0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