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衣出水”的青州风格——浅析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服饰特色
2014-08-15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我的家乡青州,是坐落在山东省东部的一座小城,如今只是中国几百个县级市之一。不过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却记载着:大禹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作为东方第一州的青州,东至渤海,西起泰山,有“海岱惟青州”的说法。今天回到家乡,虽然街道不算繁华、也没有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她却默默经历了七千年的朝代兴衰、风雨春秋。古城青州见证了这一方土地上历史文化的兴盛辉煌、灰飞烟灭、涅槃重生。但凡到过青州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浓郁厚重的文化与自然安详的民风,这似乎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青州府志》记载:早在西晋太安元年(302年),青州已在城东南建立了第一个寺院—宁福寺。1996年,这里出土的400多尊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日前,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州龙兴寺遗址位列其中。
这些佛像时间从北魏至北宋500多年,跨越年代久远,贴金彩绘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神态温婉安详,面带神秘微笑,“褒衣博带”样式,褶纹繁复飘逸,形象清俊儒雅,“曹衣出水”的独特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被定义为青州风格,西方学者誉之为“一次改写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七千年后,青州佛像让默默无闻的小城辉煌再现、蜚声世界。
一、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产生背景
1.青州龙兴寺概况
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在元末明初毁废后一直湮没无闻,直至1996年,其遗址出土400余尊贴金彩绘佛教造像,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依据文献记载进行参考分析得知,龙兴寺始建于刘宋秦始二年,得以发展是在北魏、东魏时期,在北齐和唐代达到鼎盛,这种兴盛局面一直维持到五代、北宋,而在金、元、明时期呈现衰落以至荒废。龙兴寺所承载的佛教文化无疑是研究的重点。
2.青州地区的宗教氛围以及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历史
龙兴寺的历史演变和窖藏造像研究都离不开对青州佛像历史的把握。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顶峰,而后渐趋式微。这是佛教在中国的历史轨迹,青州作为一个地方性区域,佛教的背景基本与这个大趋势一致。
一个地区佛教的盛行,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有直接的关系。物产富饶、山川形胜的青州作为古代九州之首,是一个历史和地域的概念,是以青州为核心的古青州地区。北齐时期的青州为高齐政权“王命是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着北齐王朝第三大城市的显要地位,龙兴寺造像于北齐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青州当时的政治地位是相适应的。
二、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渊源
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时间跨度虽然很大,但绝大多数造像都集中在北朝,其造像风格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
北魏时期的造像与南北朝风行的“秀骨清像”式颇为一致,这个时期的背屏式造像较多、形体一般较小。造像服饰沿用南朝常见的褒衣博带式,服饰的刻画比较复杂,属于中原南朝汉式审美风向倾向下造像风格,关于这种中原汉式“秀骨清像” 式造像的渊源,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因此已经十分清晰。这是佛像造型特征源于东晋顾恺之以及戴逵父子,并得到南朝宋陆探微等人的发展。是中国佛像“改梵为夏”后南北艺术交融的结果。
第二种吸收了诸多域外特征的独特的青州风格造像在东魏中晚期开始出现,圆雕单体的造像逐渐增多、形体变大。佛衣由厚重逐渐转向轻薄,菩萨服饰中的装饰和缨络变得复杂。并且开始注重对造像躯体起伏的刻画。发展到北齐时期独特的青州风格形成。
三、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分析
东魏晚期至北齐时期的造像虽具有印度笈多秣菟罗式造像的特征,但是又不像笈多式造像那样重视体量的刻画,造像体态相对更加修长而匀称,自成风格,青州区域性的特色鲜明,被称为“青州风格”。
青州风格是代表山东地区北朝造像艺术成就的佛像特征,包含宽衣褒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倒龙衔莲,飘忽欲仙的各种风格的艺术形式。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不但风格鲜明、变化丰富,雕刻技艺高超。青州龙兴寺造像种类繁多,雕刻手法多样,线刻与浮雕相结合,精湛的雕凿技艺,一刀代笔,妙笔生花。
以线造型,突出节奏与韵律,暗示体积与块面,增强形式美与丰富性。造像先经过细致雕刻,打磨,再施以彩色,还运用了特殊的彩绘和贴金等装饰手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法,相得益彰,使造像主次分明,活泼生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
四、“曹衣出水”服饰特色的具体分析
1. “曹衣出水”艺术特色分析
“曹衣出水”,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表现方式。为北齐西域画家曹仲达,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佛教造像中服饰的“曹衣出水”风格即衣服的衣褶多,以至于都层层叠起,紧窄贴附身体,犹如刚出水一般的服饰风格。
2.具有“曹衣出水”服饰风格的典型佛造像分析
北齐出土的贴金彩绘石雕像立佛,便是典型的“曹衣出水”的佛像。此尊佛像前胸平坦,小腹微微突出,体态优美,袈裟轻薄又紧窄地贴附身体,没有任何雕刻及彩绘的衣纹,只是在衣裙边缘显露出着衣迹象,佛像的肌体轮廓凸显,线条清晰,突出地彰显了此尊佛像的身体轮廓的线条美,是“曹衣出水”服饰特色的真实写照。
3.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曹衣出水”衣纹形式分类
其一是阴刻线疏简衣纹形式。佛像一般胸部较平坦,腹部鼓起,不强调身段,身着通肩式大衣,轻薄贴体,以阴线手法刻画出疏简的衣纹。另外还有并列的双阴线造型方式的佛像,单阴线造像艺术的佛像和双阴线与单阴线交替的形式衣纹样式。
其二是将佛像打磨光滑,不再刻衣纹。这种佛像表面不刻衣纹,只是极浅地刻出袈裟,这种衣纹形式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其薄衣贴体的感觉。
其三是密集的凸棱状衣纹形式。在佛像身着的大衣表面刻出密集的凸棱状衣纹,并随着人物身段的起伏而显示其动感,这种较圆的凸棱状衣纹分散疏密适度,更加薄衣贴体,其表现手法更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
4.与其他地区的"曹衣出水"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龙门石窟的北魏佛教造像褒衣博带,形神消瘦,衣饰大多迎风飘举,带有魏晋风范,后期的佛像服装样式发生变化,衣服薄而贴体,身体线条轮廓清晰可见,具有典型的“曹衣出水”的特征,与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佛教造像也是薄衣贴体,身着通肩大衣,与龙兴寺在造像年代、佛像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共同之处。而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直接吸收了印度笈多佛像的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于同时代的北方佛像,被称为“青州模式”。
通过以上几个地区的对比研究发现,说明在北朝时期这几个区域之间的佛教造像是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广泛性和时代性。“曹衣出水”这种造型艺术风格在全中国的出现,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及文化的大融合,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的写意精神和人文内涵
“曹衣出水”的青州风格彰显了当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着极强的艺术特色。没有精神内涵的形式不能称之为美。佛造像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凝结,把现实对生命的感受投注于笔端抒发出来,不是写形而是写意写心。创作是有感而发的,来源于个人对佛教义的理解和周遭生活审美观察,把自身的体会和感受通过作品的外在表象传递给观者。有了对艺术理想和自然万物深刻的思考,艺术创作才有深度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