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矛盾性特征及对策研究

2014-08-15徐丽曼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政治

徐丽曼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政治参与(Political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广义地来讲,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1],具体地讲就是指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作为公民中一个极为重要和特殊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生力军,也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政治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矛盾性

大学生属于社会高知识层次的青年群体,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将为其他青年和公民提供示范,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水平。根据对大连市六所高校的60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发现,受种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表现出鲜明的矛盾性特点。

(一)矛盾之一:激情与冷漠并存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多样性。大部分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政治事务“感兴趣”。调查显示,关注“关注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的占93%,非常关注或者比较关注国家政治会议的占74%,党的十八大召开后,87%的大学生表示期待国家新的政策体制出台。大学生们爱国热情很高,在“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民族命运受到挑战时”,10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袖手旁观。有35%的大学生曾经为抵制“家乐福”、“日货”、“钓鱼岛事件”而抗议。由此证明大学生始终是对国家前途命运最积极、最热情关注的群体之一。但调查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又对正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活动敬而远之。比如,高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成为部分学生逃课的首选,在被问及“您认为政府宣传对您的行为有多大影响”时,38%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及“比较小”。从而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激情与冷漠并存的现象。

(二)矛盾之二:信念与功利并存的动机

对大学生来说,信念性政治参与是最富有特色的,它是指大学生为实现某种理想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渐开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主性、信念性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达到九成以上,对于如果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自然灾害、敌人入侵)应持什么态度,有30%以上认为如果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65%表示会“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参加党团组织无疑是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来,要求加入共产党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许多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已占在校生总数的50%甚至更高。这都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日益强化,政治参与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与此相对,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心理,受到个人利益驱动明显。比如,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加分、评优、评奖而参加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入党方面也存在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如入党动机不纯、入党目的不端正,有的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或者其他因素等。

(三)矛盾之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方式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参与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我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校大学生大多数都超过十八周岁,因此投票和选举是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但很多大学生对于此类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并不热情。而一些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却迅速发展,很多大学生选择利用网络论坛、BBS等发表政治言论。有的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政论性网站,以表达政治情绪和立场。因此他们一方面对制度性政治参与缺少积极性,一方面又积极探索着非制度化的渠道表达己见,主张权利。

(四)矛盾之四:认知与行为存在较大偏差

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来看,政治参与中的政治价值判断与实际参与行为二者往往不能很好地统一。大学生往往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接受和认同现行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多数具有一定的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也乐于以制度内或非制度性的如网络论坛等发表政治言论。但实际参与行为不足,甚至还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尚不稳定的政治心态。

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解读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特点,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它是主客观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转型时期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选择趋于多元,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个体利益日渐明晰化,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们的参政意识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参与动机上,想法与诉求呈现多样化;在行为选择上,多数会考虑结果的利弊。整体来讲,政治参与中个人本位主义和务实化倾向加强。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一方面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政治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诉求;另一方面务实化倾向显著,更加关注现实,讲求实效,行为方式更理性化。其弊端在于,原来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一旦被个人主义所取代,其政治参与上就表现为只参与对个人利益有好处的行为,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为了达到功利性目的。

(二)政治参与体制尚不完善

“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2]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矛盾性特点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密切相关的。尽管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根本保障,但关于政治参与如何开展和推行,采取怎样的程序和形式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也缺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而作为大学生,由于与外部社会联系较少,更客观上造成了参与空间狭窄,学校一般也没有专门部门来担当反映大学生正常政治愿望的媒介这都在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削弱了大学生的参与政治的吸引力。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知识和能力不足

理想的政治参与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政治参与素质和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养。许多国家在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中普遍注重合力,而我国对公民政治知识传授和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纵观我国从小学至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来讲是对学生统一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以及相关政治参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欠缺的,必要的政治参与实践几乎没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只有10.5%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另有14.2%的学生表示知道较多,有近7成的学生表示知道很少或毫不知晓。所以,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和法律上已具备公民资格,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也已开始觉醒,政治敏感性增强,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难于深入,政治认知基础不足,与实际需要的政治参与知识与能力相距甚远,所以体现出政治参与中的矛盾性心态。

(四)个体因素制约政治参与动力

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压力增大。现实的生存竞争压力使功利主义在青年学生中普遍盛行,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政治思想观念淡薄,没有理想信念追求的现象与此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经济上尚不能独立,处于劣势地位。而经济基础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都导致了其政治参与成果往往被忽视,政治参与效能低微,反过来又抑制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力。

三、破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的对策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欲望日渐强烈,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需要着力加强对其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断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正确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市场经济深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今天,在社会转型带来利益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的转变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切实用主旋律吸引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理论灌输和宣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要加强政治认同教育,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不同,加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理解理想与现实、国家与个人、责任与未来的关系,肩负起承载的使命。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在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精神。

(二)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制度,疏通参与渠道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反映,只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疏通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才能真正推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政治参与。要加强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修订或完善已有法律,并严格执行,保证每个公民政治参与行为有序进行。要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高校应促进大学生政治组织社团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履行更多的政治功能。此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信访、申诉、举报、选举等基本参政行为给予支持。同时健全上传下达和反馈渠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知识储备,提高参与效能

“如果一个人对其所处社会的制度都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么要成为‘恰当评价’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合格公民,显然是无从谈起的。”[3]而大学生若是在缺少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的情况下政治参与,可能会导致失范的参与行为,给政治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政治教育是提供具有公民资格的成年人所需要具备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努力培育公民文化,培养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学校各项工作凡是大学生普遍关心、反映强烈、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要让大学生参与决策、管理、监督,这样既能为大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又能养成他们的政治参与习惯。

(四)净化社会环境,弘扬主流政治文化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社会腐败现象,行政决策、管理过程中民主程度化不高、透明度欠缺、政治信息不畅、司法不公正等都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推动社会民主化,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主流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主流政治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层次的,高校要注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环节等全方位进行主流政治文化传输,使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熏陶,增强政治信赖度,提高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2][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

[3]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4.

[4]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55.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政治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